理论教育 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

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一批进步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方式大量引进、传播和吸收西洋先进的科学文化,艺术歌曲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的。中国最早的艺术歌曲是以20世纪20年代青主的《大江东去》和赵元任于1928年出版的《新诗歌集》为起点。中国艺术歌曲从产生到现在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许多既具有外国艺术歌曲性质,又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优秀作品。

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

中国艺术歌曲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是在中西音乐文化的多次碰撞、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经过引进模仿、学习借鉴、吸收融合后形成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一批进步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方式大量引进、传播和吸收西洋先进的科学文化,艺术歌曲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的。中国最早的艺术歌曲是以20世纪20年代青主的《大江东去》(1920年)和赵元任于1928年出版的《新诗歌集》为起点。中国艺术歌曲从产生到现在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许多既具有外国艺术歌曲性质,又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优秀作品。

赵元任

1. 赵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

赵元任(1892—1982)是中国音乐界中较早重视收集、改编民歌的音乐家。他曾为数十首中国民歌配上钢琴伴奏并进行演唱,是中国现代音乐学的先驱者。他的歌曲作品音乐形象鲜明,风格新颖,曲调优美流畅,富于抒情性,既善于借鉴欧洲近代多声音乐创作的技法,又能不断探索和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的特色。

《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歌词为诗人刘半农留学欧洲期间所作。歌曲反映“五四”时代青年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潮流。本曲为通谱歌形式,有四段歌词,每段均以“教我如何不想他”结尾,表现了情思萦绕的青年独自徘徊咏唱的动人情景,表达了青年对祖国的无限思念和期待。

歌曲旋律简练但富于亲和感,大调与小调色彩随音乐形象的转变和交替进行,出色地表达了歌词的意境和情绪,富于口语化的特点,唱起来自然、流畅。歌词表面是描述四季景色的变化,实则是隐喻出革命的现状,运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强化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歌曲每段尾句,运用我国京剧中西皮原板过门的旋律手法,这一富有民族风格形式的运用,乃是全曲的“画龙点睛”之笔。

教我如何不想他

(男声独唱)

青  主

2. 青主《我住长江头》

歌曲《我住长江头》是作曲家青主根据宋代诗词家李之仪所作诗词谱曲而成,音乐结构与诗句结合巧妙,情感朴实。原诗借景抒情,抒发了对恋人的思念之情和坚贞不渝的信念,作曲家在谱曲时赋予了新的含义,寄托了他对过去战争岁月和殉难战友的深切思念,透露出对明天的向往,是一首具有民歌和吟诵韵味、特色鲜明的抒情性艺术歌曲。(www.daowen.com)

该曲采用6/8拍,不太慢的慢板,复二部曲式。作品既使用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写作手法,又结合了西方大小调式的特点,其旋律流畅委婉,起伏有致,非常注重与古诗词音调的结合。钢琴伴奏运用分解和弦的流动音型来描写滔滔的江水,使人仿佛置身于波涛汹涌的长江之边。全曲环环相扣,字字相连,音乐形象完整。

我住长江头

刘雪庵

3. 刘雪庵《红豆词》

歌曲《红豆词》是作曲家刘雪庵(1905—1985)根据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贾宝玉与朋友喝酒行令时所作的词而谱的曲。这是一首爱情主题的艺术歌曲,字里行间充斥着对爱人的一片相思之意。作者借山水和春色表达对恋人浓浓的相思,感情厚重真挚,情韵哀怨凄美。作品采用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在旋律的写作上运用了模进手法。在调式上采用了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运用雅乐七声音阶,音乐颇具民族性特点。旋律含蓄、内敛、淡雅,与古典诗词的艺术气质十分相配,高雅脱俗,有着鲜明的东方音乐审美情趣。

红  豆  词

4. 贺绿汀《嘉陵江上》

《嘉陵江上》是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贺绿汀(1903—1999)根据端木蕻良的散文诗谱写的一首具有思乡情怀的艺术歌曲,于1939年作于重庆。歌曲采用单二部曲式,3/4拍,旋律线条与诗词的音调紧密结合,使得全曲有朗诵式的咏叹调的音乐特征。钢琴伴奏和声不复杂,但织体变化较大,与歌词的韵律紧密相连。创作者将革命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高度融合,使得总体音乐形象准确,情绪饱满,表达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收复失地,重回家园的信念和期盼。

贺绿汀

嘉 陵 江 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