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川村[Xīnglóngchuān Cūn]
取柴河镇辖村。位于取柴河镇中南部。村民委员会驻兴隆川,因驻地得名。1912年属烟筒山区。东北沦陷时期,为青杨崴子保大梨河甲、兴隆川区划所。解放战争时期,为兴隆川村、兴隆川保。1958年为兴隆川高级社。1960年为兴隆川大队。1984年改为兴隆川村。地形东南高,属丘陵;西北低,有几条小溪流入岔路河(原取柴河),沿河为平地。土壤多为灰棕壤,有少量冲积土。辖兴隆川、东兴隆、小苇塘、细林河4个屯。面积39平方千米。440户,1840人,其中满族11人。耕地面积353公顷,其中水田80公顷。主产玉米、大豆、水稻。2014年粮豆总产量4000吨。境内森林面积2549公顷,其中人工林235公顷。种植人参、贝母、天麻,养蜂、制酒、榨油等。有塘坝2座。有村小学1所,诊所1处。通公路。
兴隆川[Xīnglóngchuān]
位于取柴河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9千米。属兴隆川村。村民委员会驻此。因屯地处岔路河河源川口交汇处,取兴旺昌隆之意,故名。清咸丰九年(1895年)有7户散居于此,曾名石嘴屯。1935年归村屯,屯因川名。地处石马山西南麓,岔路河(原取柴河)河源川口交汇处,沿公路两侧呈棋盘式聚落。308户,1270人。耕地面积226公顷,其中水田50公顷。有村小学1所。
东兴隆[Dōngxīnglóng]
位于取柴河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7.5千米。属兴隆川村。因位于兴隆川屯之东,故名。清光绪四年(1875年)有户垦殖。1936年建屯命名。地处岔路河(原取柴河)右侧山间溪谷沟源,沿乡路两侧坡地呈长方形聚落。72户,301人。耕地面积60公顷,其中水田20公顷。(www.daowen.com)
小苇塘[Xiǎowěitáng]
位于取柴河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7千米。属兴隆川村。因塘里芦苇丛生,故名。1960年人民公社时期曾在此建过猪场。1962年成屯命名。地处岔路河(原取柴河)支流小荒沟沟源,沿坡呈散列式聚落。22户,82人。耕地面积31公顷,其中水田10公顷。
细林河[Xìlínhé]
位于取柴河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12.7千米。属兴隆川村。“细林”为满语,满语发音“细磷”,满文罗马字转写“sini”含义为细磷白鱼。因河里有细鳞鱼,故称细鳞河屯,后为书写简便将“鳞”字讹为“林”。清光绪四年(1865年)有户开垦。1936年并屯命名。地处一面城山西北麓,兴隆川溪谷沟源,坡地,沿乡路呈正方形聚落。38户,187人。耕地面积36公顷,其中水田3公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