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山村简介及地理位置

青山村简介及地理位置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山村[Qīngshān Cūn]朝阳山镇辖村。村民委员会驻义和,因位于青顶子山附近得名。东北沦陷时期,为朝阳甲、青山区划所。1961年为青山大队。1984年改称青山村。辖义合、小青顶子、大青顶子、报马川、小北山5个屯。地处大青顶子山西南麓,大沙河左岸,坡地,沿营城至抚松公路两侧呈长方形聚落。以后称此地为北山,后又因重名,改为小北山。地处青顶子山东南坡,顺山腰呈带状聚落。

青山村简介及地理位置

青山村[Qīngshān Cūn]

朝阳山镇辖村。位于朝阳山镇人民政府西北1.2千米。村民委员会驻义和,因位于青顶子山附近得名。1912年为朝阳山乡义和村。东北沦陷时期,为朝阳甲、青山区划所。解放战争时期,为青顶子村、青顶子保。1958年为青顶子高级社。1961年为青山大队。1984年改称青山村。境内多低山土岭,北部青顶子山海拔611.4米,是磐石县与伊通县的界山,为伊通河的发源地,南部以大沙河与东丰县分界。土壤以灰棕壤居多。辖义合、小青顶子、大青顶子、报马川、小北山5个屯。面积12.2平方千米。221户,996人。耕地面积207公顷,其中水田39公顷。主产玉米大豆水稻。2014年粮豆总产量3500吨。境内森林面积60公顷,其中人工林15公顷,灌木林5公顷。有小Ⅱ型水库1座。

义和[Yìhé]

位于朝阳山镇人民政府驻地北4千米。属青山村。村民委员会驻此。取友好相处之意,故名。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有于家店和几家散户居此,俗名义合屯,亦称宜合屯。1936年改为“新华”屯,两年后又恢复原名义合屯。地处青顶子山南麓,大沙河左岸,沿营城至抚松公路东侧呈密集式方形聚落。78户,282人。耕地面积61公顷,其中水田12公顷。有塘坝1座。

小青顶子[Xiǎoqīngdǐngzi]

位于朝阳山镇人民政府驻地北7.5千米。属青山村。因小于大青顶子,故名。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有户开垦。九一八事变时,住户避难外迁。1937年重新建屯,命名为小青顶子。地处青顶子山西麓,坡地,沿营城至抚松公路东西两侧呈方形复合式聚落。38户,164人。耕地面积41公顷,其中水田7公顷。

大青顶子[Dàqīngdǐngzi](www.daowen.com)

位于朝阳山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5.5千米。属青山村。因屯地处青顶子山附近,屯借山名。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有散户。九一八事变时,住户避难外迁。1937年重新建屯,称大青顶子。1966年改为团结屯。两年后恢复原名。地处大青顶子山西南麓,大沙河左岸,坡地,沿营城至抚松公路两侧呈长方形聚落。51户,218人。耕地面积52公顷,其中水田11公顷。有塘坝1座。

报马川[Bàomǎchuān]

位于朝阳山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千米。属青山村。因屯地处沟川中多报马子树,故名。“报马”为树名,学名为红豆杉,特别稀有的树木。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有李姓在此开垦。1936年归屯,曾名小报马川,后改为报马川。地处大沙河左侧,报马川沟口,沿公路东北侧呈长方形密集式聚落。63户,241人。耕地面积46公顷,其中水田17公顷。有小Ⅱ型水库1座,塘坝1座。

小北山[Xiǎoběishān]

位于朝阳山镇人民政府驻地北山西北4千米。属青山村。屯地处北山附近,又小于北山屯,故名。清光绪九年(1883年)高姓在此建果园,名高家园子。以后称此地为北山,后又因重名,改为小北山。1966年曾名“常青屯”。1968年又恢复原名小北山。地处青顶子山东南坡,顺山腰呈带状聚落。22户,98人。耕地面积15公顷,其中水田1公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