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村[Wénhuà Cūn]
黑石镇辖村。位于黑石镇西部。村民委员会驻文化,因驻地得名。1912年为黑石乡都岭村。东北沦陷时期,为都力河甲、都力河区划所。解放战争时期,为都力河村、都力河保。1958年为文化乡文化高级社。1962年为文化大队。1984年改称文化村。屯落沿都力河下游两侧分布,现更名为向阳屯。地属丘陵,坡地多,平地较少。土壤多为灰棕壤和少量泥炭土、水稻土。辖文化、向阳、振兴、猴石、小金厂、卫星6个屯。面积18.1平方千米。261户,1105人,其中回族30人,满族85人。耕地面积364公顷,全为旱田。主产玉米、大豆。2014年粮豆总产量4600吨。境内森林面积64公顷,其中人工林7公顷。磐石至双榆树公路于村南通过。有医疗诊所1处。
文化
文化[Wénhuà]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7千米。属文化村。村民委员会驻此。因扫盲运动成效显著,故名。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有6户散居于此,后逐渐成屯,俗称都林屯,因位于都力河口处,曾名都力河口屯。1912年改称都力河屯。1935年又称都力河口屯。1951年改为文化。地处都力河下游右岸,河谷平地,沿乡路两侧呈长方形密集式聚落。77户,377人。耕地面积123公顷,全为旱田。通公路。
向阳[Xiàngyáng]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8.5千米。属文化村。清光绪十年(1884年)成屯,原名张家油坊。后以屯处大岭山南麓,俗称大岭南屯。1967年更名为向阳屯。1981年恢复原名。2014年地名普查又恢复向阳屯。地处都力河右岸,沟谷坡地,沿坡呈东西向长方形聚落。39户,154人。耕地面积57公顷,全为旱田。
振兴[Zhènxīng](www.daowen.com)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8.5千米。属文化村。有胡振兴者居此,故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片名下都力河。1937年建屯,称振兴屯,后称新立屯。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恢复原名。地处都力河右岸,沟谷坡地,沿坡呈东西向长方形聚落。24户,94人。耕地面积29公顷,全为旱田。
猴石[Hóushí]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5.5千米。属文化村。屯处沟中,屯东路旁有一石柱,上端形状远看似猴而得名。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有宋、耿、杨姓等户居此垦殖,后增户成屯。1936年并屯,曾名猴石沟,后简化为今名。地处都力河左侧,沟谷坡地,沿乡村路两侧呈长方形聚落。42户,142人。耕地面积66公顷,全为旱田。通公路。
小金厂[Xiǎojīnchǎng]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6.5千米。属文化村。位于金厂河沿。清光绪九年(1883年)魏、潘姓等由山东迁此,住河沿,以淘金为生,俗称此河为金厂河。1936年成屯,以河名屯。地处大陡岭西南麓沟头,沿乡村路两侧呈长方形聚落。23户,99人。耕地面积31公顷,全为旱田。
卫星[Wèixīng]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8.2千米。属文化村。在扫盲运动中,因速度快,成绩突出得名。清光绪八年(1882年)有散居户,片名都力河口。1937年由住户王刚主持建屯,曾名王刚屯。1963 年改称今名。地处都力河左岸,沟谷坡地,沿坡呈带状聚落。56户,239人。耕地面积54公顷,全为旱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