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村[Hūlánhé Cūn]
黑石镇辖村。位于黑石镇东北部。村民委员会驻大呼兰河,由驻地得名。1912年为黑石乡黑石村。东北沦陷时期,为大呼兰河甲、大呼兰河区划所。解放战争时期,为大呼兰河村、大呼兰河保。1958年为治安乡幸福高级社。1962年为大呼兰大队。1984年改称呼兰河村。2000年由呼兰河村和治安村合并,仍称呼兰河村。地处小呼兰河(呼兰河)右岸,由西北向南形成狭长的半丘陵地带,东、西部较高,中间多低丘,为呼兰河下游河谷地。辖大呼兰河、北呼兰河、友谊、呼兰河口、大珠奇河、小珠奇河、傅家、刘家8个屯。面积12平方千米。483户,2324人,其中朝鲜族10人,满族7人。耕地面积695公顷,全为旱田。主产玉米、大豆。2014年粮豆总产量2000吨。境内森林面积900公顷,其中人工林20公顷。有小Ⅰ型水库1座。有医疗诊所2处。
大呼兰河[Dàhūlánhé]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8.5千米。属呼兰河村。村民委员会驻此。位于呼兰河岸,故名。清同治四年(1865年)有李姓居此,相继有王姓等户迁来,逐渐成屯,片名呼兰河口。1934年并屯,改称大呼兰河屯。地处小呼兰河下游右岸,河谷平地,沿乡村路两侧呈长方形聚落。42户,125人。耕地面积150公顷,全为旱田。有小Ⅰ型水库1座。有医疗诊所1处。
北呼兰河[Běihūlánhé]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9千米。属呼兰河村。因地处大呼兰河屯之北,故名。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有张、王姓等于此定居,后逐渐成屯,俗名张家屯。1936年并屯时称北大呼兰河屯,后简称今名。地处呼兰河下游右岸沟口处,缓坡地,沿乡路两侧呈长方形聚落。64户,240人。耕地面积240公顷,全为旱田。
北呼兰河
友谊[Yǒuyì]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8.5千米。属呼兰河村。取友谊团结之意,故名。1966年人民公社时期,由各生产队支援建成新屯。地处呼兰河右侧,沟谷坡地,沿乡路呈长方形聚落。22户,70人。耕地面积27公顷,全为旱田。
呼兰河口[Hūlánhékǒu](www.daowen.com)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9.25千米。属呼兰河村。因屯地处呼兰河口,故名。清光绪元年(1875年)有肖、张姓等来此定居,称呼兰河口。后因肖姓于此开店,曾名肖家店。1937年恢复原名。地处辉发河左岸呼兰河下游河口,河谷台地,沿缓坡呈长方形聚落。55户,200人。耕地面积35公顷,全为旱田。有电灌站、塘坝各1座。1933年10月27日,杨靖宇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主力战略转移,由此渡江南下,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
大珠奇河[Dàzhūqíhé]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北2.9千米。属呼兰河村。位于朱奇河北侧,借河名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有陆姓居此垦殖。清光绪十三年(1897年)有18户人家迁此成屯,俗名陆家屯,曾名朱奇屯、朱奇河屯。1935年更名为大朱奇河屯,后简称大朱奇。地处南朱奇河下游右岸,缓坡地,沿乡村路两侧呈长方形聚落。98户,393人。耕地面积127公顷,全为旱田。有医疗诊所1处。通公路。
小珠奇河[Xiǎozhūqíhé]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5.8千米。属呼兰河村。聚落小于大朱奇河屯,故名。清光绪七年(1881年)有丁姓居此,俗称丁家屯。1936年并屯更为今名。地处南朱奇河支流沟源,岗坡地,沿乡村路两侧呈长方形聚落。70户,291人。耕地面积70公顷,全为旱田。
傅家[Fùjiā]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北4.5千米。属呼兰河村。傅姓人家最早来此定居,故名。清光绪元年(1875年)有傅、周姓等迁此垦殖。1935年并屯,曾名傅八家子,后简称今名。地处南朱奇河左岸,沿坡地呈方形聚落。80户,240人。耕地面积90公顷,全为旱田。
刘家[Liújiā]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北7.7千米。属呼兰河村。此地刘姓居多,故名。清光绪元年(1875年)刘姓迁此,后户数增多,俗称大呼兰河。1935年成屯时,改为今名。地处小呼兰河(原呼兰河)右侧,四周环低丘,沟谷坡地,沿坡呈散列式聚落。80户,300人。耕地面积70公顷,全为旱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