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黄瓜营村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行政区划

黄瓜营村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行政区划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村民委员会驻黄瓜营,因驻地得名。东北沦陷时期,为黄瓜营甲、黄瓜营区划所。1958年为治安乡黄瓜营高级社。1984年改称黄瓜营村。属丘陵地带,南朱奇河由北向东南流经黄瓜营村境,多低丘溪谷坡地。辖黄瓜营、纪家、福安、薄家、白石砬子、太平沟、黄瓜营东7个屯。黄瓜营[Huángguāyíng]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北7.5千米。1935年成屯,称黄瓜营屯。位于黄瓜营屯东侧,故名。

黄瓜营村[Huángguāyíng Cūn]

黑石镇辖村。位于黑石镇北部。村民委员会驻黄瓜营,因驻地得名。1912年为黑石乡黑石村。东北沦陷时期,为黄瓜营甲、黄瓜营区划所。解放战争时期,为黄瓜营村、黄瓜营保。1958年为治安乡黄瓜营高级社。1962年为黄瓜营大队。1984年改称黄瓜营村。属丘陵地带,南朱奇河由北向东南流经黄瓜营村境,多低丘溪谷坡地。土壤以灰棕壤土居多。辖黄瓜营、纪家、福安、薄家、白石砬子、太平沟、黄瓜营东7个屯。面积27.5平方千米。450户,2040人。耕地面积595公顷,全为旱田。主产玉米大豆。2014年粮豆总产量6000吨。境内森林面积150公顷,其中人工林30公顷。有小Ⅰ、小Ⅱ型水库各2座,塘坝2座。有医疗卫生所1处。通公路。

黄瓜营[Huángguāyíng]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北7.5千米。属黄瓜营村。村民委员会驻此。“黄瓜”为满语“哄克”音变,意为“山头”;又说,昔日有人在村东沟掏金,曾掏得半截金黄瓜,下半截竟在富太乡黄瓜架屯出现,故名。清光绪元年(1875年)有孙姓与此垦殖。1935年成屯,称黄瓜营屯。地处南朱奇河上游右岸,岗坡地,沿乡村路两侧成块状密集式聚落。110户,480人。耕地面积150公顷,全为旱田。

纪家[Jìjiā]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北9千米。属黄瓜营村。纪姓人家最早来此居住,故名。清光绪九年(1883年)纪姓居此。1937年建屯,以纪姓名屯。1947年因屯处黄瓜营屯北,改称北沟屯。1983年因重名,恢复原名纪家屯。地处南朱奇河左岸,沟谷坡地,沿坡呈长方形聚落。15户,70人。耕地面积30公顷,全为旱田。

福安[Fú'ān]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6.5千米。属黄瓜营村。取意于生活平安幸福,故名。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有赵、于、王、初姓等在此散居。1935年成屯时,因只有8户,以赵姓为首,曾名赵八家子。1947年改称福安屯。地处国旗山北麓,南朱奇河支流沟源,坡地,沿坡呈长方形密集式聚落。85户,350人。耕地面积85公顷,全为旱田。有小Ⅱ型水库1座,塘坝2座。

薄家[Bójiā](www.daowen.com)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5.3千米。属黄瓜营村。薄姓人家最早来此定居,故名。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俗名薄家街。1936年改为今名。地处南朱奇河右侧,沟谷坡地,沿乡村路呈长方形聚落。55户,260人。耕地面积70公顷,全为旱田。

白石砬子[Báishílázi]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北7.1千米。属黄瓜营村。屯西南0.5千米处有一白色石砬,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有薄、李二姓散居此地。1936年并屯时命名。地处南朱奇河东侧沟头,沟谷缓坡地,沿坡呈东西向长方形聚落。50户,240人。耕地面积80公顷,全为旱田。

太平沟[Tàipínggōu]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北8.9千米。属黄瓜营村。屯处太平沟中,取生活幸福、太平无事之意,故名。清光绪八年(1882年)有胡、吴、梁姓等散居户于此定居,逐渐成屯。1937年命名太平沟。地处小呼兰河(原呼兰河)右岸,沟谷坡地,呈长方形聚落。25户,120人。耕地面积60公顷,全为旱田。

黄瓜营东[Huángguāyíngdōng]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北9.25千米。属黄瓜营村。位于黄瓜营屯东侧,故名。清光绪七年(1881年)有王姓来此占荒,相继有腾、史姓等户来此散居,1936年并屯。地处南朱奇河支流沟源,岗坡地,四周环低丘,沿缓坡呈长方形聚落。110户,520人。耕地面积120公顷,全为旱田。通乡村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