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三合村: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和村民委员会

三合村: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和村民委员会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12年为呼兰乡三合村。东北沦陷时期,为付家子甲、三合区划所。1962年为三合大队。1984年改称三合村。辖三合、仁和、松树沟、三个顶子、红旗、红星6个屯。面积14平方千米。境内森林面积76公顷,其中人工林4公顷。三合[Sānhé]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1千米。村民委员会驻此。南朱奇河与其二条支流在此汇合,故名。1935年并屯,称三合屯。1958年三合大队在此建立猪场。地处小三个顶子山南麓谷源上,沿乡村路呈带状聚落。

三合村: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和村民委员会

三合村[Sānhé Cūn]

黑石镇辖村。位于黑石镇北部小三个顶子山西南麓。村民委员会驻三合,由驻地得名。1912年为呼兰乡三合村。东北沦陷时期,为付家子甲、三合区划所。解放战争时期,为三合村、三合保。1958年为太岭乡三合高级社。1962年为三合大队。1984年改称三合村。地属丘陵,有两条小溪由北向南注入南朱奇河(原大朱奇河),坡地,土壤多为灰棕壤,呈东西方向长方形聚落。辖三合、仁和、松树沟、三个顶子、红旗、红星6个屯。面积14平方千米。266户,999人,其中满族52人。耕地面积481公顷,全为旱田。主产玉米大豆。2014年粮豆总产量6013吨。境内森林面积76公顷,其中人工林4公顷。村有石灰石、建筑用石料采石场各1处。有医疗诊所1处。

三合[Sānhé]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1千米。属三合村。村民委员会驻此。南朱奇河与其二条支流在此汇合,故名。清同治四年(1865年)有陆、王姓等居此,早年称小朱奇河。1935年并屯,称三合屯。地处南朱奇河(原朱奇河)上游左岸,沿坡地呈棋盘式聚落。67户,252人。耕地面积127公顷,全为旱田。

仁和[Rénhé]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1.7千米。属三合村。屯西、屯北两条小河流至屯南汇合呈人字形,更为“人河屯”,又以同音字变写为“仁和”。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有谭、张、冯姓等户在此定居,俗名小朱奇河。1935年并屯,沿用前名。后改称今名。地处黄玻璃岭东麓,南朱奇河河源,河谷坡地。呈东西向长方形聚落。52户,198人。耕地面积93公顷,全为旱田。有采石场、石灰窑各1处。

松树沟[Sōngshùgōu]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0千米。属三合村。屯处沟谷,岭上有一古松,故名。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有散居户居此。1936年成屯,名松树沟子,后简称今名。地处南朱奇河上游,松树山西麓,沟谷坡地,沿乡村路两侧呈长方形密集式聚落。50户,193人。耕地面积93公顷,全为旱田。(www.daowen.com)

三个顶子[Sāngèdǐngzi]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1千米。属三合村。背靠小三个顶子山,屯借山名。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郑、肖姓等10余户散居于此,俗名小三个顶子前屯,亦称靠山屯。清宣统二年(1910年)改为今名。地处三个顶子山东南麓,沟谷坡地,沿乡村路两侧呈东西向带状聚落。57户,215人。耕地面积106公顷,全为旱田。

红旗[Hóngqí]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1.9千米。属三合村。取红旗招展、国盛民强之意,故名。1959年曾于此建过猪场。1961年猪场下马,后逐渐成屯,命名为红旗屯。地处小三个顶子山东麓,沟谷坡地,沿山脚呈散列式聚落。19户,69人。耕地面积28公顷,全为旱田。

红星[Hóngxīng]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0.6千米。属三合村。闪亮的星星,取积极进取之意,故名。1958年三合大队在此建立猪场。1960年猪场撤走。1961年从三个顶子屯迁来数户建屯,取今名。地处小三个顶子山南麓谷源上,沿乡村路呈带状聚落。21户,72人。耕地面积34公顷,全为旱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