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黑石村-地理位置及历史

黑石村-地理位置及历史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位于黑石镇中部偏西。1912年为黑石乡黑石村。解放战争时期,为黑石村、黑石保。1962年为黑石镇大队。1984年改称黑石村。2000年上街村和黑石村合并,仍称黑石村。磐石至双榆树公路由村中通过。后改名黑石头官街。小岭子小岭子[Xiǎolǐngzi]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3.7千米。腰街[Yāojiē]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西0.7千米。北沟[Běigōu]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2.6千米。1936年并屯,曾名黑石镇北沟,后简称今名。

黑石村-地理位置及历史

黑石村[Hēishí Cūn]

黑石镇辖村。位于黑石镇中部偏西。村民委员会驻上街,由辖屯得名。1912年为黑石乡黑石村。东北沦陷时期,为永安甲、黑石区划所。解放战争时期,为黑石村、黑石保。1958年为黑石镇高级社。1962年为黑石镇大队。1984年改称黑石村。2000年上街村和黑石村合并,仍称黑石村。地处半丘陵地带,北高南低,北部有300米左右低丘,南部为辉发河岸坡地。土壤多为白浆土和冲积土。辖上街、黑石、小岭子、腰街、北沟、大房子6个屯。面积18平方千米。615户,2442人,其中满族49人。耕地面积503公顷,全为旱田。主产玉米大豆。2014年粮豆总产量5032吨。境内森林面积63公顷,其中人工林15公顷。有小Ⅱ型水库2座。磐石至双榆树公路由村中通过。

上街[Shàngjiē]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西1.5千米。属黑石村。村民委员会驻此。此地原属黑石镇,当时黑石和本屯均在河岸筑有码头,以利水上贸易往来,本屯码头居河上游,故名。清光绪元年(1875年)有鞠、韩二姓在此定居,名为上街。地处辉发河左岸,河谷阶地,沿磐石至双榆树公路两侧呈长方形聚落。112户,462人。耕地面积133公顷,全为旱田。

黑石[Hēishí]

位于辉发河左岸。属黑石村。屯西南部0.7千米处辉发河中有巨型黑石一块而得名。清光绪元年(1875年)有户开垦。清光绪八年(1882年)成屯,原名下街。后改名黑石头官街。1912年曾设黑石镇。1985年后,屯居民地改建为街道,仍保留屯名。地处河谷阶地,沿公路两侧呈街区式聚落。240户,1032人。耕地面积169公顷,全为旱田。主产玉米、大豆,兼营蔬菜。屯南辉发河上有石拱桥1座,屯北有黑石变电所2处。该屯是1932年抗日救国军成立地和黑石战斗发生地。

小岭子

小岭子[Xiǎolǐngzi](www.daowen.com)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3.7千米。属黑石村。屯南有“小岭”,故名。清同治四年(1865年)有梁姓来此垦殖,相继有刘、单、胡姓等10余家迁此定居,俗称梁家村。1935年并屯。地处大国旗山东麓,沿坡呈东西向带状聚落。16户,44人。耕地面积16公顷,全为旱田。

腰街[Yāojiē]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西0.7千米。属黑石村。屯处上、下街两屯中间,故名。清光绪元年(1875年)任姓等散户居此开荒。1937年成屯。地处辉发河左岸,坡地,沿磐双公路两侧呈长方形聚落。85户,311人。耕地面积79公顷,全为旱田。有小Ⅰ型水库1座。

北沟[Běigōu]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2.6千米。属黑石村。屯处黑石镇北沟中,故名。1936年并屯,曾名黑石镇北沟,后简称今名。地处大国旗山南麓沟头,沿坡地呈长方形聚落。57户,218人。耕地面积94公顷,全为旱田。

大房子[Dàfángzi]

位于黑石镇人民政府驻地西2.5千米。属黑石村。孙姓在此修建七间大房,故名。清光绪元年(1875年)有孙、佟、谷姓等户居此。1936年并屯名孙大房子,以后简称今名。地处辉发河左岸,缓坡地,沿乡村路两侧呈东西向长方形聚落。105户,455人。耕地面积177公顷,全为旱田。宜种植贝母。有小Ⅱ型水库和塘坝各1座。磐石至双榆树公路从屯南通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