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村[Mǎtí Cūn]
吉昌镇辖村。位于吉昌镇西北部。村民委员会驻前马蹄,因驻地得名。1912年为文会乡马蹄村。东北沦陷时期,为永庆甲、马蹄区划所。解放战争时期,为马蹄村、马蹄保。1958年为马蹄高级社。1960年为马蹄大队。1984年改称马蹄村。地属丘陵,西高东低,沿饮马河(原名溴水河)、汶水河交汇处分布,地势平坦,土壤多为灰棕壤,余为水稻土。辖前马蹄、后马蹄2个屯。面积7.7平方千米。295户,1203人,其中满族25人,朝鲜族2人。耕地面积340公顷,其中水田80公顷。主产玉米、水稻、大豆。2014年粮豆总产量2610吨。境内森林面积192公顷,其中人工林92公顷。有果树面积60公顷。有医疗诊所2处。
前马蹄[Qiánmǎtí]
位于吉昌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4千米。属马蹄村。村民委员会驻此。名称来历有二:一说屯南有一片柳条甸子,形似马蹄而得名;一说山顶有一水泡子,形似马蹄而得名。又说屯南有个水泡子,因泡内多蚂蝗(俗称“蚂体”),而称“蚂体”崴子,讹传为“马蹄崴子”,后简称马蹄。清道光末年(1840—1850年)有刘、李、于等姓于此散居。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成屯,称马蹄崴子,后改成前马蹄屯。地处汶水河右岸,河间平地,沿乡路东西两侧呈长方形密集式聚落。212户,890人。耕地面积247公顷,其中水田71公顷。(www.daowen.com)
后马蹄[Hòumǎtí]
位于吉昌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4千米。属马蹄村。位于马蹄村北侧,故名。1912年有王乃吉等3户在此开荒,曾名王乃吉屯。1958年更为今名。地处汶水河右岸,河间平地,沿乡路东西两侧呈长方形密集式聚落。83户,313人。耕地面积93公顷,其中水田9公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