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柳树村-磐石市地名志

柳树村-磐石市地名志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柳树村[Liǔshù Cūn]呼兰镇辖村。村民委员会驻西柳树,因驻地得名。东北沦陷时期,为柳树甲、柳树区划所。解放战争时期,为柳树村、柳树保。1961年为柳树大队。1984年改称柳树村。辖西柳树、杉松、西半截河、东半截河、袁家、西岭、曙光7个屯。西柳树[Xīliǔshù]位于呼兰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8.7千米。后因位于桦甸东柳树屯之西,简称今名。位于柳树岭西之意,故名。1979年由西柳树析置,名曙光屯。

柳树村-磐石市地名志

柳树村[Liǔshù Cūn]

呼兰镇辖村。位于呼兰镇东部。村民委员会驻西柳树,因驻地得名。1912年为呼兰乡康乐村。东北沦陷时期,为柳树甲、柳树区划所。解放战争时期,为柳树村、柳树保。1958年为柳树河乡柳树河子高级社。1961年为柳树大队。1984年改称柳树村。属低山丘陵,北部山岭连绵,南部低丘广布,山西纵贯。土壤多为灰棕壤,余为水稻土、沼泽土。辖西柳树、杉松、西半截河、东半截河、袁家、西岭、曙光7个屯。面积37.2平方千米。363户,1364人,其中朝鲜族82人。耕地面积509公顷,其中水田157公顷。主产玉米大豆、水稻。2014年粮豆总产量5000吨。境内森林面积127公顷,其中人工林23公顷。有小Ⅱ型水库1座,塘坝5座。有医疗诊所1处。长春至大蒲柴河公路经此。

西柳树[Xīliǔshù]

位于呼兰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8.7千米。属柳树村。村民委员会驻此。位于东柳树屯西侧,故名。清同治四年(1865年)沿河谷有宋、魏、袁姓等散居于此。1936年并屯,因柳树河子得名,又因屯处上游,曾名上柳树河子。后因位于桦甸东柳树屯之西,简称今名。地处烟筒山至白山铁路南侧,柳树河上游右岸,缓坡地,沿长大公路两侧呈长方形聚落。85户,317人。耕地面积99公顷,其中水田38公顷。有小学1所。

杉松[Shānsōng]

位于呼兰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7.75千米。属柳树村。清同治四年(1865年)有徐、王姓等在此定居。1936年并屯,因屯北岭多杉松,故名杉松岭,屯借岭名,曾名前杉松岭屯,后简化为今名。地处杉松岭南麓,沟头,坡地,沿坡呈长方形聚落。56户,210人。耕地面积91公顷,其中水田16公顷。

西半截河[Xībànjiéhé]

位于呼兰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9千米。属柳树村。位于半截河上游(西)之意,故名。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冯、巩姓散居于此。1936年并屯,改成今名。地处公路南侧,沟谷坡地,沿乡村路呈长方形聚落。40户,150人。耕地面积57公顷,其中水田25公顷。有小Ⅱ型水库1座。

东半截河[Dōngbànjiéhé](www.daowen.com)

位于呼兰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9.5千米。属柳树村。因位于半截河下游(东)之意,故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有李、张姓等户于此开荒,传说此地是淘金场,每天可淘半斤黄金,曾名半金河。1936年并屯,冠方位改为现名。在公路南侧,沟谷坡地,沿乡路呈块状聚落。65户,250人。耕地面积98公顷,其中水田38公顷。

袁家[Yuánjiā]

位于呼兰镇人民政府驻地东6.25千米。属柳树村。袁姓人家最早来此定居,故名。清同治四年(1865年)有袁、魏姓等户散居于此。1938年建屯,称袁家屯。地处袁家西大山东麓,沟谷坡地,沿坡呈方形聚落。60户,215人。耕地面积82公顷,其中水田18公顷。有小学1所。

西岭[Xīlǐng]

位于呼兰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7千米。属柳树村。位于柳树岭西之意,故名。1938年有户。1945年成屯,曾名新立屯。1947年又以西岭名屯。地处公路北侧,沟谷地,呈长方形聚落。36户,140人。耕地面积54公顷,全为旱田。

曙光[Shǔguāng]

位于呼兰镇人民政府驻地东8.5千米。属柳树村。因屯址朝阳,取阳光普照之意,故名。1979年由西柳树析置,名曙光屯。呈长方形聚落。20户,82人,均为朝鲜族。耕地面积28公顷,其中水田22公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