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水村-磐石市地名志

明水村-磐石市地名志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水村[Míngshuǐ Cūn]呼兰镇辖村。村民委员会驻高家,因所辖下明水得名。东北沦陷时期,为明水甲、石门区划所。1984年改称石门村。辖高家、下明水、上石门子、下石门子、田家、奚家6个屯。主产玉米、水稻。有小Ⅱ型水库1座,塘坝5座。下明水[Xiàmíngshuǐ]位于呼兰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9.3千米。后因屯处明水泡下,改为今名。地处呼兰河左岸,明水山南麓,河谷坡地,沿乡村呈长方形聚落。耕地面积56公顷,其中水田2公顷。

明水村-磐石市地名志

明水村[Míngshuǐ Cūn]

呼兰镇辖村。位于呼兰镇西南部。村民委员会驻高家,因所辖下明水得名。1912年为呼兰乡康乐村。东北沦陷时期,为明水甲、石门区划所。解放战争时期,为石门村、石门保。1958年为柳树河乡石门高级社。1961年为石门大队。1984年改称石门村。地属丘陵,东北低山连绵,3条小溪注入呼兰河,西南为河谷平地。土壤多为灰棕壤。辖高家、下明水、上石门子、下石门子、田家、奚家6个屯。面积21平方千米。465户,1823人,其中满族5人。耕地面积439公顷,其中水田110公顷。主产玉米水稻。2014年粮豆总产量4500吨。境内森林面积130公顷,其中人工林30公顷。有小Ⅱ型水库1座,塘坝5座。有小学1所,医疗诊所2处。

高家[Gāojiā]

位于呼兰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11.5千米。属明水村。高姓人家最早来此定居,故名。清光绪十一年(1895年)高、刘、陆姓等户在此开荒,俗称高大院。1936年并屯,改为高家屯。地处呼兰河左岸,明水山南麓,河谷坡地,沿乡村路呈长方形聚落。60户,216人。耕地面积57公顷,其中水田1公顷。村小学驻此。

下明水[Xiàmíngshuǐ]

位于呼兰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9.3千米。属明水村。因屯处明水泡下,故名。清同治四年(1865年)王、高姓等散居于此。1936年并屯,因沿呼兰河左岸低山脚下有一水泡,长1.5千米,宽0.5千米,深3米余。远望该泡,水明如镜。相传泡内有一条大鲤鱼,身长逾丈,如同小舟,后因居民渐多,鱼乃他徒,屯借泡名。后因屯处明水泡下,改为今名。地处呼兰河左岸,明水山南麓,河谷坡地,沿乡村呈长方形聚落。125户,557人。耕地面积118公顷,其中水田31公顷。主产玉米、水稻,兼植贝母。有小学1所。

上石门子[Shàngshíménzi]

位于呼兰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10千米。属明水村。本屯居石门子之北,故名。清同治四年(1865年)有姜、宁两姓散居于此。1936年并屯,因屯东沟谷两侧有巨石两块,矗立如门故名石门子,亦称西石门子。后沿沟分两屯,本屯居北,改称上石门子。地处呼兰河北,石门沟源,坡地,沿乡村路呈东西向长方形聚落。25户,86人。耕地面积39公顷,其中水田3公顷。主产玉米、大豆,兼植人参、贝母。(www.daowen.com)

下石门子[Xiàshíménzi]

位于呼兰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10千米。属明水村。位于石门沟口之意,故名。清光绪四年(1880年)武姓在此开荒。1936年并屯,故称下石门,亦称西门子沟口。地处呼兰河北,石门沟源,坡地,沿乡村路呈东西向长方形聚落。47户,199人。耕地面积56公顷,其中水田2公顷。有小Ⅱ型水库1座。

田家[Tiánjiā]

位于呼兰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13千米。属明水村。田姓人家最早在此定居,故名。清光绪初年(1878年)高、唐、田姓等户在此垦殖,高姓一度为百家长,俗名高家街。1936年并屯时,田姓接替百家长,故改为三区田家屯,后简称今名。地处呼兰河左岸,沟口坡地,沿乡村路呈块状聚落。150户,568人。耕地面积123公顷,其中水田1公顷。主产水稻、玉米,兼植人参、贝母。

奚家[Xījiā]

位于呼兰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13千米。属明水村。奚姓人家最早来此地定居,故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有奚、刘两姓在此开荒,1936年并屯,以奚姓名屯。地处大三个顶子山西南麓,呼兰河左岸,沟谷坡地,呈长方形聚落。58户,197人。耕地面积46公顷,其中水田15公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