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乱泥村驻地历史沿革及地理位置

乱泥村驻地历史沿革及地理位置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村民委员会驻乱泥,因驻地得名。东北沦陷时期,为仁义甲、乱泥区划所。1958年为苇塘乡乱泥高级社。1984年改称乱泥村。磐石至呼兰公路由村南通过。乱泥[Luànní]位于呼兰镇人民政府驻地西3千米。屯处沟谷中段,谷底泥泞难行,故称三区乱泥沟子屯,亦称东乱泥屯。清光绪十一年有陶、费、国姓等占荒户散居于此,后逐渐成屯,称陶家屯。清光绪十一年有彭、黄、陈姓在此开荒,俗名彭家村。位于乱泥屯西侧,故名。

乱泥村驻地历史沿革及地理位置

乱泥村[Luànní Cūn]

呼兰镇辖村。位于呼兰镇西部。村民委员会驻乱泥,因驻地得名。1912年为呼兰乡白水村。东北沦陷时期,为仁义甲、乱泥区划所。解放战争时期,为乱泥村、乱泥保。1958年为苇塘乡乱泥高级社。1961年为乱泥大队。1984年改称乱泥村。境内地形西部高,长水岗贯穿南北,为丘陵地,中间为平岗地,东部低,为河谷地。土壤多为灰棕壤、白浆土。辖乱泥、东长水、北长水、镇西、西乱泥、镇南6个屯。面积14.8平方千米。459户,1599人,全为汉族耕地面积496公顷,其中水田149公顷。主产玉米水稻。2014年粮豆总产量4960吨。境内森林面积180公顷,其中人工林100公顷。有塘坝7座。有医疗诊所2处。磐石至呼兰公路由村南通过。

乱泥[Luànní]

位于呼兰镇人民政府驻地西3千米。属乱泥村。村民委员会驻此。屯处沟谷中段,谷底泥泞难行,故称三区乱泥沟子屯,亦称东乱泥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陈、鲁两姓在此定居,陈姓开油坊,俗名陈油坊,亦称仁义屯。1936年并屯,1947年改为现名。地处公路北侧,沟谷坡地,沿乡村路呈长方形聚落。66户,236人。耕地面积90公顷,其中水田10公顷。村诊所、小学驻此。

东长水[Dōngchángshuǐ]

位于呼兰镇人民政府驻地西1.5千米。属乱泥村。位于长水岗东侧,故名。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有陶、费、国姓等占荒户散居于此,后逐渐成屯,称陶家屯。曾名东长水岗。1947年改为今名。地处呼兰河右岸,河谷平地,沿乡村路呈东西向长方形聚落。174户,566人。耕地面积160公顷,其中水田85公顷。

北长水[Běichángshuǐ]

位于呼兰镇人民政府驻地西3.5千米。属乱泥村。位于长水岗北侧,故名。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有彭、黄、陈姓在此开荒,俗名彭家村。1936年并屯,1947年改为现名。地处长水岗东南麓,呼兰河西沟源,沿坡呈长方形聚落。52户,190人。耕地面积45公顷,其中水田25公顷。(www.daowen.com)

镇西[Zhènxī]

位于呼兰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1千米。属乱泥村。因在呼兰镇西侧,故名。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有张姓在此开荒。1937年建屯,曾名有余村。1947年改为今名。地处呼兰河右岸,公路北侧,河谷平地,沿乡路呈长方形聚落。56户,192人。耕地面积54公顷,其中水田15公顷。

西乱泥[Xīluànní]

位于呼兰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4.25千米。属乱泥村。位于乱泥屯西侧,故名。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开垦,先后有6户散居于此,曾名六合屯。1936年并屯,1947年改为现名。地处大顶子山东麓,沟谷洼地,沿乡村路呈东西向长方形聚落。60户,232人。耕地面积74公顷,其中水田15公顷。

镇南[Zhènnán]

位于呼兰镇人民政府驻地南1.5千米。属乱泥村。因在呼兰镇南侧,故名。清同治四年(1865年)徐志洪于此开荒,曾名徐志洪屯。1947年改为镇南屯。地处呼兰河右岸,河谷平地,沿公路南侧呈东西向长方形聚落。51户,176人。耕地面积40公顷,其中水田13公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