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眼村[Quányǎn Cūn]
石嘴镇辖村。位于石嘴镇西部。村民委员会驻泉眼,因驻地得名。1912年属敏学乡朱奇村。东北沦陷时期,为石嘴保朱奇河甲、石嘴村石嘴区划所。解放战争时期,为石嘴村、石嘴保。1958年为东来乡后太平岭高级社。1976年析置泉眼大队。1984年改称泉眼村。地属丘陵,土壤多为白浆土,余为灰棕壤、草甸土。辖泉眼、后土门子、后太平岭、南朱奇、北朱奇、荞麦楞子6个屯。362户,1490人,其中满族50人。耕地面积440公顷,其中水田150公顷。主产玉米、大豆、水稻。2014年粮豆总产量4500吨。境内森林面积900公顷,其中人工林50公顷。有采石场1处。有小学1所,医疗诊所2处。曾4村联办中学驻此。
泉眼[Quányǎn]
位于石嘴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3千米。属泉眼村。村民委员会驻此。屯内有一眼泉水,故名。清光绪四年(1878年)有散户于此定居。1955年由太平岭屯迁户建屯命名。沟谷坡地,沿公路西侧呈南北向长方形聚落。52户,290人。耕地面积80公顷,其中水田20公顷。
泉眼
后土门子[Hòutǔménzi]
位于石嘴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4.4千米。属泉眼村。位于前土门子之后,故名。清光绪九年(1883年)有户定居,1936年成屯命名。地处荞麦楞子山东麓,沟头坡地,沿乡路呈块状聚落。55户,235人。耕地面积60公顷,其中水田20公顷。有采石场1处。
后太平岭[Hòutàipínglǐng](www.daowen.com)
位于石嘴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千米。属泉眼村。位于前太平岭之后,故名。清光绪五年(1879年)有邵、刘姓等户在此开荒。1935年并屯,因位于太平岭屯北侧,曾名北太平岭,后改为今名。地处北朱奇河右岸,河谷平地,沿乡村路呈方形聚落。60 户,256人。耕地面积80公顷,其中水田30公顷。
南朱奇[Nánzhūqí]
位于石嘴镇人民政府驻地西3.9千米。属泉眼村。村民委员会驻此。“朱奇”为满语,发音“珠琦”,意为鹧鸪鸟,冠以方位命名。清光绪十一年(1886年)有宋姓等户于此散居。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成屯,片名荞麦楞子。1935年并屯,曾名猪蹄河屯,传说早年甸子相连,每当夏秋之季,成群野猪多集于甸中消暑,年久成河名猪蹄河,屯借河名,后谐音讹传为朱奇河。1936年河北岸又建一屯,改为南朱奇屯。地处北朱奇河上游左岸,坡地,沿乡路呈南北向长方形聚落。70户,281人。耕地面积90公顷,其中水田50公顷。有塘坝1处。
北朱奇[Běizhūqí]
位于石嘴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5千米。属泉眼村。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成屯,片名荞麦楞子。1936年称后朱奇屯,后因屯位于朱奇河北,改为现名。地处扇车山东南麓,北朱奇河河源,沿山麓呈长方形聚落。45户,189人。耕地面积50公顷,全为旱田。有塘坝1座,蚕场1处。
乔麦楞子[Qiaomàiléngzi]
位于石嘴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4.8千米。属泉眼村。因南山顶峰有三个楞角,颇似荞麦粒状,故名。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有赵、牛姓等散户住此。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成屯,原名荞麦楞子。1936年并屯,曾名大荞麦楞子,后恢复原名。现演变成乔麦楞子。地处荞麦楞子山东北麓,坡地,沿乡路呈东西向长方形聚落。80户,245人。耕地面积80公顷,其中水田30公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