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大顶子村-位置、历史和地理分析

西大顶子村-位置、历史和地理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村民委员会驻西大顶子,因驻地得名。1958年为二道岗乡西大顶子高级社。1962年为西大顶子大队。1984年改称西大顶子村。辖西大顶子、义和、老道沟上、老道沟下、新裕5个屯。西大顶子[Xīdàdǐngzi]位于红旗岭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3千米。因屯居大顶子山的西侧,故冠以西字,屯借山名,故名。地处大顶子山和老道岭之间,河谷坡地,沿乡村路呈L形聚落。地处大顶子山西南麓,新裕河左岸,沟谷缓坡地,沿乡村路呈长方形聚落。

西大顶子村[Xīdàdǐngzi Cūn]

红旗岭镇辖村。位于红旗岭镇北12千米。村民委员会驻西大顶子,因驻地得名。1912年属呼兰乡呼兰村。东北沦陷时期,为二道河子保新安甲、呼兰村龙王庙区划所。解放战争时期,为龙王庙村、龙王庙保。1958年为二道岗乡西大顶子高级社。1962年为西大顶子大队。1984年改称西大顶子村。地处低山丘陵,西北高,东南低;北部多海拔400~600米山岭;中部新裕河自北向南流过,为岗坡地。土壤多为白浆土,余为水稻土。辖西大顶子、义和、老道沟上、老道沟下、新裕5个屯。面积23.6平方千米。254户,1023人。耕地面积315公顷,其中水田10公顷。主产玉米大豆、水稻。2014年粮豆总产量6000吨。境内森林面积150 公顷,其中人工林15公顷。有小Ⅱ型水库2座,塘坝3座。有医疗诊所1处。

西大顶子[Xīdàdǐngzi]

位于红旗岭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3千米。属西大顶子村。村民委员会驻此。因屯居大顶子山的西侧,故冠以西字,屯借山名,故名。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有刘姓在此垦荒,俗名东北岔。1936年并屯,曾名大顶子,屯因山名,后因三面环山,窝风向阳,亦称向阳屯。1947年改为今名。地处大顶子山西麓,新裕河左岸,河谷坡地,沿后山呈月牙形聚落。76户,312人。耕地面积69公顷,其中水田25公顷。有小型Ⅱ水库1座。

西大顶子

义和[Yìhé]

位于红旗岭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23.5千米。属西大顶子村。因邻里不和睦,通过协议达到团结,故名。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有邹姓于此定居。1935年并屯,曾名老道沟。后改为今名。地处大顶子山和老道岭之间,河谷坡地,沿乡村路呈L形聚落。31户,101人。耕地面积55公顷,其中水田21公顷。老道沟台地上有西团山文化类型遗址。(www.daowen.com)

老道沟上[Lǎodàogōushàng]

位于红旗岭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5千米。属西大顶子村。因屯居沟内有座老道庙,故称老道沟,又因屯处沟的上头,故名。清光绪八年(1882年)有王、史姓等散居,片名东北岔。1935年并屯。地处新裕河上游,谷地,沿坡呈长方形聚落。39户,183人。耕地面积60公顷,其中水田15公顷。

老道沟下[Lǎodàogōuxià]

位于红旗岭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4.5千米。属西大顶子村。地处老道庙下方,故名。清光绪年间(1882—1892年)有费、吴、朱姓等于此散居,片名东北岔,1934年并屯。地处新裕河右岸,河谷坡地,沿坡呈长方形聚落。56户,236人。耕地面积83公顷,其中水田36公顷。有小Ⅱ型水库1座。

新裕[Xīnyù]

位于红旗岭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2千米。属西大顶子村。取向往幸福之意,故名。清光绪八年(1882年)有张姓来此垦殖,相继迁入段、徐、沈姓等散居户。1937年建屯命名。地处大顶子山西南麓,新裕河左岸,沟谷缓坡地,沿乡村路呈长方形聚落。52户,185人。耕地面积48公顷,其中水田19公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