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龙王庙村:历史沿革、地理特征与人口概述

龙王庙村:历史沿革、地理特征与人口概述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村民委员会驻龙王庙,因驻地得名。解放战争时期,为龙王庙村、龙王庙保。1958年为二道岗乡龙王庙高级社。1962年为龙王庙大队。1984年改称龙王庙村。两条小溪流经村中部,注入新安河。辖龙王庙、东大顶子、新安、前进、公所、天德、三个顶子7个屯。493户,1679人,其中满族48人。境内森林面积987公顷,其中人工林30公顷。磐石至呼兰公路经此。龙王庙[Lóngwángmiào]位于红旗岭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14千米。因屯东有座龙王庙,故名。

龙王庙村:历史沿革、地理特征与人口概述

龙王庙村[Lóngwángmiào Cūn]

红旗岭镇辖村。位于红旗岭镇东北部。村民委员会驻龙王庙,因驻地得名。1912年分属三区呼兰乡呼兰村。东北沦陷时期,为二道河子保新安甲、呼兰村龙王庙区划所。解放战争时期,为龙王庙村、龙王庙保。1958年为二道岗乡龙王庙高级社。1962年为龙王庙大队。1984年改称龙王庙村。地属低山丘陵,村北有大顶子山,海拔525.6米;东南有大三个顶子山,海拔620.7米;余为土岭,低丘。两条小溪流经村中部,注入新安河。土壤多为灰棕壤和白浆土。辖龙王庙、东大顶子、新安、前进、公所、天德、三个顶子7个屯。面积19.2平方千米。493户,1679人,其中满族48人。耕地面积744公顷,其中水田127公顷。主产玉米大豆水稻。2014年粮豆总产量11 900吨。境内森林面积987公顷,其中人工林30公顷。有小Ⅱ型水库1座,塘坝4座。有医疗诊所1处。磐石至呼兰公路经此。

龙王庙[Lóngwángmiào]

位于红旗岭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14千米。属龙王庙村。村民委员会驻此。因屯东有座龙王庙,故名。清光绪八年(1882年)有陆、孙、金姓等户垦殖。1937年成屯。地处磐石至呼兰公路北侧,大顶子山南麓,坡地,沿公路北侧呈长方形聚落。61户,186人。耕地面积82公顷,其中水田10公顷。

东大顶子[Dōngdàdǐngzi]

位于红旗岭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15千米。属龙王庙村。屯处大顶子山之东,故名。清光绪八年(1882年)有张姓于此开垦,俗名张大院。1937年并屯,因在向阳屯之东,曾名东阳屯。1947年改为今名。地处大顶子山东南麓,磐石至呼兰公路北侧,沟谷坡地,沿乡路两侧呈长方形聚落。80户,237人。耕地面积127公顷,其中水田14公顷。

新安[Xīn'ān]

位于红旗岭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3千米。属龙王庙村。取重新安居之意,故名。1912年有董姓于此定居,因董某曾任县保卫总队长,1925年成屯时,曾名董官村。1937年并屯,改为现名。地处磐石至呼兰公路南侧,新安河右岸,坡地,沿乡路呈长方形聚落。42户,134人。耕地面积76公顷,全为旱田。

前进[Qiánjìn](www.daowen.com)

位于红旗岭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15千米。属龙王庙村。取向前进步之意,故名。清光绪八年(1882年)始垦。1913年成屯,曾名热闹街。1936年并屯,仍沿用前名。1967年改名前进屯。地处大三个顶子山北麓,沟源,沿乡村路呈多边形聚落。67户,259人。耕地面积131公顷,其中水田24公顷。有小Ⅱ型水库1座。

公所[Gōngsuǒ]

位于红旗岭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8.6千米。属龙王庙村。取教门“公所”之意,故名。清光绪八年(1882年)有尹、黄、边姓等于此垦荒。1912年成屯,命名公所。地处新安河右岸,坡地,沿乡村路呈长方形聚落。82户,278人。耕地面积81公顷,其中水田43公顷。

天德[Tiāndé]

位于红旗岭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8千米。属龙王庙村。取“天义仁德”之意,故名。清光绪八年(1882年)有白姓于此始垦。1935年并屯,曾名三个大顶子西屯。1943年改为天德屯。地处大三个顶子山西麓,新安河左岸,沟谷地,沿乡路呈长方形聚落。119户,448人。耕地面积153公顷,其中水田28公顷。

三个顶子[Sāngèdǐngzi]

位于红旗岭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18千米。属龙王庙村。屯处三个顶子山附近,借山名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有李、于、王姓等户散居于此,俗名李花屯。宣统二年(1910年)成屯,称为三个顶子。1935年并屯,又称三区三个顶子。1947年恢复原名。地处公路南侧,沿坡呈带状聚落。42户,137人。耕地面积94公顷,全为旱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