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鸡冠山村简介及历史变迁

鸡冠山村简介及历史变迁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鸡冠山村[Jīguānshān Cūn]烟筒山镇辖村。解放战争时期,为鸡冠山村、鸡冠山保。1958年为鸡冠山高级社。1961年为鸡冠山大队。1984年改称鸡冠山村。鸡东[Jīdōng]位于烟筒山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4.9千米。屯位于鸡冠山东侧,故名。地处鸡冠山北麓,沟谷坡地,沿乡村路两侧呈长方形聚落。1951年,因屯处鸡冠山西,更为今名。清光绪三十一年有范姓居此,片名鸡冠山。清同治十三年郭姓于此定居,片名鸡冠山。

鸡冠山村简介及历史变迁

鸡冠山村[Jīguānshān Cūn]

烟筒山镇辖村。位于烟筒山镇西南部。村民委员会驻鸡(冠山)东,因驻地得名。1912年分属二区烟筒山镇,忠义、宽厚乡。东北沦陷时期,为杏树泉子保鸡冠山甲、鸡冠山区划所。解放战争时期,为鸡冠山村、鸡冠山保。1958年为鸡冠山高级社。1961年为鸡冠山大队。1984年改称鸡冠山村。地属丘陵,鸡冠山位于村西部,多条山间小溪自西向东注入烟筒山河,境内多岗平地。土壤以灰棕壤居多,有少量冲积土、白浆土、水稻土。辖鸡东、前山、鸡北、鸡西、洞口北、洞口东6个屯。面积16.8平方千米。449户,1764人,其中满族45人。耕地面积525公顷,其中水田61公顷。主产玉米大豆、水稻。2014年粮豆总产量5250 吨。境内森林面积60公顷,其中人工林20公顷。有鹿场1处,养鹿500头。有小Ⅱ型水库2座。黑河至大连公路经此。

鸡东[Jīdōng]

位于烟筒山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4.9千米。属鸡冠山村。村民委员会驻此。屯位于鸡冠山东侧,故名。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有李、王姓等居此垦荒,后逐渐成屯,曾以占荒户姓氏名屯,称李长海屯。1936年并屯时更为今名。地处鸡冠山东麓,沈阳至吉林铁路、黑河至大连公路西侧,烟筒山河左岸,坡地,沿公路西侧呈长方形聚落。85户,345人。耕地面积88公顷,其中水田20公顷。

前山[Qiánshān]

位于烟筒山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4千米。属鸡冠山村。屯位于三个顶子山前,故名。1934年有赵姓等居此。1936年成屯,以屯处三个顶子山南,曾名南三个顶子,亦称前山屯,后更为今名。地处三个顶子山南麓,沟谷坡地,沿乡村路两侧呈长方形聚落。72户,301人。耕地面积57公顷,其中水田10公顷。

鸡北[Jīběi]

位于烟筒山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5.6千米。属鸡冠山村。屯位于鸡冠山北侧,故名。清同治四年(1865年)有刘广余等居此垦殖,后逐渐成屯,以屯处鸡冠山之北,曾名北鸡冠山。1951年更为今名。地处鸡冠山北麓,沟谷坡地,沿乡村路两侧呈长方形聚落。75户,310人。耕地面积90公顷,其中水田20公顷。有小Ⅱ型水库1座。(www.daowen.com)

鸡西[Jīxī]

位于烟筒山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6.8千米。属鸡冠山村。位于鸡冠山西侧,故名。清同治四年(1865年)有赵永平居此。1937年成屯,名赵永平屯。1951年,因屯处鸡冠山西,更为今名。地处鸡冠山西,公路北侧,坡地,沿小溪两岸呈长方形聚落。80户,335人。耕地面积90公顷,其中水田15公顷。有小Ⅱ型水库1座。

洞口北[Dòngkǒuběi]

位于烟筒山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6.2千米。属鸡冠山村。屯处鸡冠山铁路隧道北出口西侧,地处隧道北洞口,故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有范姓居此,片名鸡冠山。1936年并屯,曾名西洞口,后更为今名。地处鸡冠山北麓,沟谷坡地,沿缓坡呈长方形聚落。65户,269人。耕地面积85公顷,其中水田4公顷。

洞口东[Dòngkǒudōng]

位于烟筒山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6.1千米。属鸡冠山村。屯处鸡冠山铁路隧道口东,故名。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郭姓于此定居,片名鸡冠山。1936年并屯,改称东洞口屯,后更为今名。地处沈阳至吉林铁路、黑河至大连公路东侧,沟谷坡地,沿乡村路呈长方形聚落。72户,300人。耕地面积80公顷,其中水田2公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