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粗榆村的历史演变与地理位置

粗榆村的历史演变与地理位置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粗榆村[Cūyú Cūn]烟筒山镇辖村。村民委员会驻任家沟,因所辖大粗榆屯得名。东北沦陷时期,为石嘴保石河甲、石嘴村粗榆区划所。解放战争时期,为粗榆村、粗榆保。1961年为粗榆大队。1984年改称粗榆村。辖任家沟、大粗榆、小粗榆、葫芦头沟、大泉眼、中泉眼 6个屯。大粗榆[Dàcūyú]位于烟筒山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3千米。早年此山盛产粗榆车轴材,故得名。地处粗榆水库西侧。从大粗榆迁户建屯,因建屯晚,规模小得名。

粗榆村[Cūyú Cūn]

烟筒山镇辖村。位于烟筒山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2千米。村民委员会驻任家沟,因所辖大粗榆屯得名。1912年分属宽容乡十河村。东北沦陷时期,为石嘴保石河甲、石嘴村粗榆区划所。解放战争时期,为粗榆村、粗榆保。1958年,为粗余乡粗榆高级社。1961年为粗榆大队。1984年改称粗榆村。地处粗榆水库西侧,多坡地。辖任家沟、大粗榆、小粗榆、葫芦头沟、大泉眼、中泉眼 6个屯。面积16.3平方千米。231户,562人。耕地面积189公顷,其中水田2公顷。主产玉米大豆。2014年粮豆总产量1800吨。

任家沟[Rénjiāgōu]

位于烟筒山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2千米。属粗榆村。村民委员会驻此。任姓人家最早在此定居,故名。1969年兴建粗榆水库,将原粗榆屯动迁,动迁后仍用原名。地处粗榆水库西侧,沟谷地,沿沟呈东西向长方形聚落。55户,153人。耕地面积16公顷。官马溶洞在屯西南杨木顶子山的半山腰,为官马森林公益旅游景点。

大粗榆[Dàcūyú]

位于烟筒山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3千米。属粗榆村。早年此山盛产粗榆车轴材,故得名。清光绪八年(1882年)有孔、孙姓等散居开垦。1938年建屯,名粗榆顶子山屯。1944年建小粗榆屯之后,改称大粗榆屯。地处粗榆水库西侧。25户,90人。耕地面积16公顷,全为旱田。

小粗榆[Xiǎocūyú]

位于烟筒山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4千米。属粗榆村。从大粗榆迁户建屯,因建屯晚,规模小得名。1944年命名。地处粗榆顶子山南侧沟头,沿沟呈东西长方形聚落。21户,95人。耕地面积26公顷,全为旱田。(www.daowen.com)

葫芦头沟[Húlutóugōu]

位于烟筒山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5千米。属粗榆村。屯处沟内,沟似葫芦头状得名。1912年成屯,名葫芦头沟。1942年曾名大粗榆顶子北沟。1947年恢复原名。地处粗榆水库北侧,沟谷地,沿沟呈东西向长方形聚落。面积3.3平方千米。37户,158人。耕地面积24公顷,其中水田2公顷。

大泉眼[Dàquányǎn]

位于烟筒山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4千米。属粗榆村。因屯内有大的泉眼,故名。清光绪初年有纪、王、刘姓等散居于此,1936年并屯,称大泉眼屯。地处杨木顶子山东南沟谷地,沿沟呈三角形聚落。49户,145人。耕地面积64公顷,全为旱田。

中泉眼[Zhōngquányǎn]

位于烟筒山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5千米,地处粗榆顶子山南侧沟头。属粗榆村。屯内有口中等大小的泉眼,故名。1957年建成。沿沟呈东西长方形聚落。44户,102人。耕地面积43公顷,全为旱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