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七个顶子村: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区划概况

七个顶子村: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区划概况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光绪二十八年属敏行乡七个顶子村。东北沦陷时期,为孤顶子保七个顶子甲、东来村七个顶子区划所。1958年为兴立乡七个顶子高级社。地处七个顶子山西南侧,东北部高,属半丘陵;西南部低,为河谷平地。辖七个顶子、北兴隆、东修家、西修家、三合5个屯。七个顶子[Qīgèdǐngzi]位于市人民政府驻地东南5.2千米。村民委员会驻此。1935年并屯,曾名南七个顶子,后改为今名。地处七个顶子山东南麓,缓坡地,沿公路东侧呈块状聚落。

七个顶子村: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区划概况

七个顶子村[Qīgèdǐngzi Cūn]

福安街道辖村。位于磐石市东南部。村民委员会驻七个顶子,因驻地得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属敏行乡七个顶子村。东北沦陷时期,为孤顶子保七个顶子甲、东来村七个顶子区划所。解放战争时期,为石嘴区、东来乡七个顶子保、二区七个顶子村。1958年为兴立乡七个顶子高级社。1960年为七个顶子大队。1983年为七个顶子村。地处七个顶子山西南侧,东北部高,属半丘陵;西南部低,为河谷平地。土壤多水稻土、白浆土。辖七个顶子、北兴隆、东修家、西修家、三合5个屯。面积13.4平方千米。609户,2529人。耕地面积455公顷,其中水田110公顷。主产水稻、玉米大豆。2014年粮豆总产量6000吨。境内森林面积450 公顷,其中人工林87公顷。有小Ⅱ型水库1座。副业以采石、运输为主。有小学2所,诊所1处。县石灰石矿、水泥厂驻此。磐石至双榆树公路在境内穿过。

七个顶子[Qīgèdǐngzi]

位于市人民政府驻地东南5.2千米。属七个顶子村。村民委员会驻此。地处七个顶子山附近,故名。清同治元年(1862年)韩姓在此开荒,清同治二十年(1873年)成屯,俗名韩家屯。1935年并屯,曾名南七个顶子,后改为今名。地处七个顶子山西南麓,挡石河左侧,河谷平地,地势平坦开阔,沿公路西侧呈棋盘式聚落。195户,890人。耕地面积108公顷,其中水田58公顷。有采石场l处。有小学1所,诊所1处。市石灰石矿、水泥厂驻此。磐石至双榆公路经此。

北兴隆[Běixīnglóng]

位于市人民政府驻地东南8.2千米。属七个顶子村。地处兴隆河北侧,故名。清光绪元年(1875年)卢姓于此开荒,后孙姓在此开大车店,俗名孙家店。1910—1915年间片名兴隆沟。1935年并屯,曾名北兴隆沟,后简称现名。地处黄顶子山南麓,兴隆河北侧,沟谷坡地,沿乡路呈块状聚落。86户,360人。耕地面积82公顷,其中水田15公顷。有小Ⅱ型水库1座。

东修家[Dōngxiūjiā](www.daowen.com)

位于市人民政府驻地东南6.6千米。属七个顶子村。因位于西修家屯之东,故名。清同治七年(1868年)有任、刘、冉姓等户散居于此。1935年并屯,称东修家。地处馒头山西麓,沟谷坡地,沿乡路呈长方形聚落。142户,540人。耕地面积130公顷,其中水田26公顷。有小学1所。

西修家[Xīxiūjiā]

位于市人民政府驻地东南6.4千米。属七个顶子村。因位于东修家屯之西,故名。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有修姓在屯定居。1912年住户增多,曾名修家屯。1935年并屯,称西修家。地处七个顶子山东南麓,缓坡地,沿公路东侧呈块状聚落。114户,464人。耕地面积91.2公顷,其中水田28公顷。以生产铁拉窗为主要副业。磐石至双榆树公路经此。

三合[Sānhé]

位于市人民政府驻地东南6千米。属七个顶子村。因屯处三条小河汇合处,故名。清光绪元年(1875年)有董、贾、李姓等户居此,原名董家屯。1935年并屯,称三合。地处挡石河左岸,河谷平地,在铁路西侧呈长方形聚落。72户,275人。耕地面积44公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