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武陵山区陈子山村:传统吊脚楼建筑保存完好

武陵山区陈子山村:传统吊脚楼建筑保存完好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子山村是武陵山区传统吊脚楼建筑保存比较完好的村庄。陈子山村最高海拔1500米,最低海拔900米,平均海拔1300米。清雍正年间,陈姓先民自荆州府江陵县白马寺迁至建始,其中一部分族人来到此山,艰苦创业,繁衍生息,不断发展,房屋渐渐形成村落,其山命名为“陈子山”,村名依山命名“陈子山村”。生长柑子树王的山被称为“陈子山”,逐渐演变为村名。

武陵山区陈子山村:传统吊脚楼建筑保存完好

陈子山村位于官店镇西南部边缘,东北距官店镇镇政府20千米,西北离建始县城130千米,西接车营村,东邻照京村,南北与野猫山村和茶园村接壤。辖区面积1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205亩,下辖13个村民小组,村委会位于6组,以村委会为中心,东一、二、三、四、五组,南边十一、十二、十三组,西边九、十组,北边七、八组。陈子山村是武陵山区传统吊脚楼建筑保存比较完好的村庄。

陈子山村最高海拔1500米,最低海拔900米,平均海拔1300米。全村地处高海拔山区,气候温凉湿润,四季分明,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显著。全村地势呈阶梯状,以峰丛槽谷和溶丘洼地为主,槽谷延伸长达2千米至10千米,宽500米至1千米,开阔平坦,四周大多有分支的槽坦相连。槽谷低凹处常有岩溶泉、落水洞、天坑等,有的还有大型暗河,为地下水排泄孔道。有山间的小盆地和平缓起伏的岗峦,基岩碳酸盐类的山峦,峰顶浑圆,山脊轮廓和缓,山坡以阶梯状坡形出露较多;基岩为砂页类岩的山峦,山峰为尖棱状,山脊陡峭。山地地表因流水侵蚀作用、风化影响,地貌特点是峰顶浑圆,冲槽、溶洞、盲谷、伏流、岩溶洼地随处可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河流属清江水系,因地势悬殊,河谷深切,碳酸盐岩分布广泛,裂隙岩溶水丰富。地下水总储量大,但分布不均匀,潜水层深,岩溶、裂隙溶洞管道发育良好,暗河伏流较多,构成地下水排泄通道,一般难以开发利用。各种岩溶管道特别多,暗河、伏流、溶洞、落水洞密布,岩层内蓄水丰富,部分排出地表,成为河流补给水源,并成为村民饮用水的主要来源。

全村有13个主要山头,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林地面积9814亩,用材林木主要有松树、杉树、杨树、泡桐树、樟树、楠树等。良好的植被不仅滋润了野山羊、野猪、獐子、麂子、青猴、野兔、红腹锦鸡、雉鸡、绿头鸡等野生动物,也为该村传统木质结构房屋提供了大量木材。全村有16个居民点,分别是陈子山、汪家坪、唐家坪、彭家垭、响买溪、罗家坡等。居民有陈姓、焦姓、唐姓、彭姓、殷姓、庞姓、罗姓等,以陈姓为主,多为土家族。截至2015年末共有村民438户、1872人。

据村民讲,村落形成于明代,村名在清朝形成。清雍正年间,陈姓先民自荆州府江陵县白马寺迁至建始,其中一部分族人来到此山,艰苦创业,繁衍生息,不断发展,房屋渐渐形成村落,其山命名为“陈子山”,村名依山命名“陈子山村”。当地用语习惯,“子”用作语助词,无实在意义。

关于村名的来源,另一说法为该村到处生长着一种芸香科柑橘植物柑子,也叫橙子树,也叫蛆柑,本地人称为“陈子”,是中药饮片陈皮的来源之一。陈皮干燥后颜色橙红,其气温平,味辛善散,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能消膈气,化痰涎,和脾止嗽、止呕、止咳等。每到秋冬季节,村民收获柑子后,常将柑子的皮剥离下来晒干,当作陈皮饮用。该村八组曾有一棵两人抱粗的陈子树王,树的冠幅达半亩地以上,该树在1976年冬全县普遍遭受特大冰凌灾害时冻死。生长柑子树王的山被称为“陈子山”,逐渐演变为村名。

村民建房时,一般选择依山傍水、藏风聚气的地方建设,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房屋讲究朝向,主要选择坐北朝南方向,其次,依据山势选择坐东朝西、坐西朝东或四维向。忌朝正北方向,屋后有山垭、门对白岩,有所谓“前空后垭,代代出孤寡”“白虎当堂坐,无灾必有祸”“北风扫堂,家败人亡”之说。建房讲究择期而建,破土、放青山(砍木材)、挡水、上梁都要选择黄道吉日,忌“红煞”日、“鲁班煞”等。犯了“红煞”会招致火灾或家中不吉利

陈子山村村民住房以木结构的瓦房为主,也有不少土木结构和石木结构的瓦房,尤以吊脚楼建筑为主要特色,主要集中在四至十三组,是古老的清末老房子。因为通公路较晚,全村目前保留有276栋不同时代、各具特色的吊脚楼,建设最早的距今有200多年、住过7辈人,最近的也有40多年。各式各样的吊脚楼点缀在青山之间,古色古香,韵味十足。房屋呈散状分布,选址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历史建筑得到传承保护,天地自然与人文传统和谐统一,是“天人合一风景幽美”的深山古村寨。

吊脚楼是半干栏式建筑,它高悬地面,楼上住人,楼下养畜或杂用,通风干燥,能防毒蛇、野兽的侵害,还以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廊”而独具一格。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主要类型有:单吊式,又叫“钥匙头”,其特点是只有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双吊式,又称“撮箕口”,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另外还有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双层吊和平地起吊。(www.daowen.com)

吊脚楼大都为全木结构,又称木架屋、板壁屋、架子屋,散布于各村组,白墙黑瓦,人字屋顶,压脊镶边,拱檐花窗,飞檐翘角。吊脚楼以平房为主,间有二层楼房。主要有五柱七檁(即五根柱头七根檁子,以此类推)、七柱九檁、九柱十一檁等几种规格,其对应高度一般为一丈八八(即1.88丈,约6.3米,以此类推)、二丈二八、二丈四八等,尾数取“八”的谐音“发”,以图吉利。

吊脚楼结构一般分为正屋、厢房和拖檐三部分。正屋一般三间,呈一字形,中为客厅(俗称“堂屋”),两侧为卧室。堂屋前一般留有“吞口”。较大的房屋在正屋一端或两端修有与正屋相垂直的厢房,俗称“钥匙头”(7字形)或“撮箕口”。拖檐是后面的延续部分。房屋格式有单头屋、钥匙头、撮箕口等。富裕人家还修四合天井屋,前面为门楼,中间为天井。

堂屋正中板壁上设神龛或贴天地纸,中堂贴领袖像。神龛用木板做成,讲究的人家就会雕刻上花纹,龛内供神主与祖先牌位,有的还供木雕神像。天地纸由红纸写就,中间大字为“天地君亲师位”或“天地国亲师位”,以及“九天司命”和各路神仙名号。

代表性传统民居有冯家老屋、黄家老屋场和汪家老屋场等。

冯家老屋位于照京岩下冯家坪,建于民国时期,全木结构的吊脚楼,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层数二层,房屋间数20间。1949年后收为国有,先后作为官店区政府和三友中学的办公用房,现已闲置。建于山腰台地上,因地基不够,从坎下立柱成楼,而形成一边吊脚格局,一栋八排扇六间屋,一边的厢房屋向前延建,称“7”字屋、钥匙头或拐子屋,正屋与厢房相接处设将军柱或称伞把柱转角,俗称牛屁股。吊脚楼柱外设走廊,称晒楼,又称签子楼,整栋屋二楼以上围屋建走廊,称走马转角楼。正屋外设较宽的廊檐,称“亮柱”,大多为五尺宽,称“五尺亮柱”。贺龙率红军曾短暂在此休养,还种过菜。

黄家老屋场,双吊式吊脚楼,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木头建造。户主是黄光源、吴金锣等两户,总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二层10间,前面做吊栏,楼檐翘角如展翅上翻,吊栏柱头如金瓜下垂,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

汪家老屋场位于洞塘,也叫装巴洞。整个院子坐东南朝西北。西南一栋汪家老屋长3间,11柱,共两层。东南一栋汪家老房子最为古老,据村民说有300年历史,3柱2骑1拖,长3间,村民说是马桑树柱头,估计是名贵木材。东北一栋刘家老屋,8柱落地,长3间。西北一栋刘家木屋,长两间,高二层,有转角楼。汪家老屋场对面山腰部以下另有3栋木房子。每栋木屋都有吞口,吞口两侧有耳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