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状元故里:建始县传统村落的闪耀之地

状元故里:建始县传统村落的闪耀之地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村里在宋朝出了一名状元詹邈,从此状元故里远近闻名。状元詹邈故里房屋旧址位于铜锣村五组,具体位置在铜锣村五组35号房右边,坐东朝西,现无任何建筑存在,只是一大块耕地,占地约10亩。目前还没有发现状元的作品现世,不过村里计划恢复詹邈故居,打算把铜锣村五组36号的编号留为詹邈故居使用。因状元故里的荣誉,激励该村人人发奋自强,人才在各行各业不断涌现。

状元故里:建始县传统村落的闪耀之地

铜锣村地处建始县城东北方向,距离县城约10千米。村里在宋朝出了一名状元詹邈,从此状元故里远近闻名。据清《建始县志·人物志》(道光十一年)记载:“宋博学宏词状元及第詹公邈。”铜锣是南方乡村音乐生活的元音、村民直抒情感的爽朗表达、朴素语言的美化诗化。铜锣在民间也有祥瑞镇邪之意,外形则有团结凝聚形成共识的象征意义,铜锣也意味着走出了蛮荒,踏上了文明之路。建始县的锣鼓文化更是声名远扬,丝弦锣鼓上过央视,登上了大雅之堂。

詹邈故里目前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建始县铜锣村,二说是利川市铜锣坝村,三说是恩施城内登龙桥。究竟为何出现此种情况,需要史家考据和考古发现才能解开谜团。之所以出现恩施、利川、建始三地之说,皆因宋时三地均属清江县。詹邈故里究竟在何处,众说纷纭,明清时代的文人也曾做过各种考证,最终也没有结论。

北宋王朝始于公元960年,终于1127年,存在167年。自宋神宗(1048—1085年在位)后,由于考试重经义、策论,录取的考生文化水平降低,朝廷在起草诏、诰、章、表等应用文书方面难以选拔优秀人才。南宋高宗遂于绍兴三年(1133年)置博学宏词科。詹邈生于1054年,36岁终,在宋元祐三年(1088年)状元及第,也有史料说是宋元祐二年状元及第。不管是哪一年,这比宋置博学宏词科的1133年至少早了45年。宋哲宗绍圣元年立“宏词科”。故事中的詹邈高中“博学宏词科”状元,这可能是故事流传中出现了偏差。

互联网上关于状元詹邈的故事多为励志、鼓励后辈努力向学、考取功名的逸闻。詹邈状元及第的1088年,哲宗皇帝才11岁多,网上流传的关于詹邈与皇帝对答的故事乃后人所为可能性大。被皇帝招为驸马、公主已有身孕之说就更加不可能。就田野调查建始县铜锣村的相关遗址而论,詹邈是该村富裕人家,詹家属于豪门旺族,不然他很难饱读诗书。支持一个考生远涉万水千山去帝都开封应试也是需要相当财力的,家里没有相当的财富不可能完成这场大考。

状元詹邈故里房屋旧址位于铜锣村五组,具体位置在铜锣村五组35号房右边,坐东朝西,现无任何建筑存在,只是一大块耕地,占地约10亩。据村民讲述,在此地曾挖出很多加工整齐的麻条石,村民说泥土下面还有不少,可见故居规模气势并不一般。詹邈英年早逝,只活到36岁。目前还没有发现状元的作品现世,不过村里计划恢复詹邈故居,打算把铜锣村五组36号的编号留为詹邈故居使用。

在詹邈故居的后山上有当地人称为箭楼的遗址存在,属于五组地界,村民说是詹邈读书之余跑马射箭的地方,过去曾有石板路连接故居。向东翻过此山,山下是后河,后河中桥有止箭潭存在,其实是河道的一段,河道变宽,长50米左右,水流变缓,水深变阔成潭状。因传说詹邈从箭楼向东发射的箭落于潭中,故名止箭潭。箭楼遗址长10.3米,宽8米,高2.8米,均由方方正正的条石砌成,工艺精湛。村民说原来遗址规模比现在大很多,仅地面台基就有4米多高,还有石门存在,坐东朝西,在20世纪70年代,拆去部分条石用于梯田建设,石门也是毁于那个时期。箭楼东边5米远的地方有一土堆,略呈圆形,直径7米,土堆坚硬,用锄挖不动,村民不知其有什么用途。

詹邈故居所在地过去应是一个大寨子,故居前的驿道还保存比较完整,连接经过萧家垭口的驿道主干道。按照前寨后堡的攻防体系布局,箭楼应该是寨堡,居高临下,可观四周动向,属于寨子的防御工事。

距离箭楼北向100米处有一块天然的大石板,地势略高于箭楼所处位置。大石板光滑平整,约300平方米,纳天地精华,沐阳光雨露,据传是詹邈读书之地。大石板成为詹邈用来晒书之所,称为晒书石,现为四组9户人家晒粮之地。

铜锣村四组的墓坦,与箭楼隔一槽形洼地相望,相距约1.5千米。村民称槽形洼地为箭楼槽,呈南北向分布,箭楼槽居住的董姓人家,自述来自麻城孝感,清康乾盛世移民的后裔。麻城孝感是清时长江流域大移民的典型地域,既是事实也是传说。墓坦地处山腰部的上方,地势平坦,乃詹邈墓园所在地。由于年代久远,人们已淡忘詹邈状元的陵墓之地,随着移民不断涌入,人口增多,土地供养压力增大,墓园被辟为耕地,部分墓石用作垒田的保土材料。据村民介绍,耕地下面偶有条石被挖出,未遭破坏的陵园墓道可能在耕地下方,露出地面一小段,系条石铺砌。前几年,村民种地时曾挖至墓门处,担心损坏,后掩埋进行保护,墓门没于土坎中。(www.daowen.com)

詹邈墓依地形地貌坐西北朝东南,海拔710米。清道光十年(1830年)所修《施南府志续编·古迹》中载:“詹状元墓在建始县北二十五里铜锣坝,明知县何当镌碑曰‘肃敏文翁’四字。”现墓碑已散失,有待发现。

铜锣村可谓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因状元故里的荣誉,激励该村人人发奋自强,人才在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因地方志书关注乡村较少,官修多记录官场之事,村庄之事记载多有选择多有遗漏,铜锣村也不例外,难以载入史册,村落成长过程湮灭于历史中,散落于田野里。

向姓是铜锣村所在的长梁乡的大姓。本村五组27号原是一座庭院,是清末举人向应长的老房子,建于清末,房屋全木结构,9个四合水天井坝,其中有两个亭子

向举人的庭院目前遗存所剩无几。耳门犹在,皆由大青石构成,屹立在后河右岸的旷野中。耳门两侧由两块方形柱石拼接,上接门楣,抬梁由整块石头承担。耳门内空宽1.24米,内空高2.4米。庭院坐西南朝东北,大朝门外有条石铺砌的月台,月台两面有石梯,拾级而下可达朝门前的官道,官道与后河并行,位于右岸。庭院隔河可观萧家垭口动向,背靠铜锣村,有官道连接山上的詹邈故里,互相守望。目前月台还部分残存于原地,官道破损严重,有痕迹可寻。目前仍坚守原址的向姓人家讲述,大朝门为八字门,门后有厅堂,约16平方米。现场调查发现,天井、门厅的石阶还部分存在,残存的斑驳石墙、废弃的石阶仍可见当年石匠的技艺水平不同一般,也可印证当年向举人故居之辉煌。

村中年长者讲述,向举人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为人行善,就一件事可以看出,从后河到兴安坝的石梯路就是他修建的,可真了不起。向举人共有5兄弟,他排行老二,共有7个儿子2个女儿。夫人何氏,长梁乡下坝村人,嫁入向家后,患有眼疾,癔子。向应长中举后,别人劝他纳妾,他断然拒绝,认为发妻有眼疾,如果自己纳妾,妻子会很伤心,会认为自己飞黄腾达后抛弃了她。向举人与夫人何氏牵手一生,相敬如宾,白头到老。向举人去世后,葬于六组袁家湾,曾有墓碑,毁于1958年的磺矿建设时期,没于地下。有形的举人庭院和墓葬被毁,但无形的举人品德影响至今。向举人夫妇地老天荒的爱情故事和优良家风传承至当代,深入村民的心灵。有村民想重立举人墓碑,刊刻事迹,以教化后人。此想法得到村委会和村中有识之士的善意回应。

驱车顺后河下行,盘山可至猫子山。猫子山属于该村八组地界,在小溪口水库左岸。猫子山就是虎山,此山又叫虎头山,乃崇武之地。古为巴子国旧地,《华阳国志》载,廪君巴务相取得首领地位后,带领众姓一路向西,溯清江、长江而上,经历代努力,于重庆境内建立巴国。长梁多向姓,向姓是巴人的古老姓氏,相向通用,汉化过程中衍化成向。巴人崇尚白虎,现村民称虎为大猫或猫,不直呼为老虎。猫子山顶有一座明代的将军墓,墓主为一向姓将军。据现年70多岁的村中老书记董前辈介绍,将军墓气势恢宏,墓碑高大,墓石雕刻精美,可惜已毁。在将军墓原址曾发现残碑一块,已经破碎,字迹依稀可辨,有“明待赠显考向公讳文明老大人墓,光绪十一年立”等字样,是将军后人从他处迁葬于此。

铜锣村位置比较独特,地势居高临下,视野开阔,风景独好。驿道在距离村落不远处纵横交织,连接后河—两溪河—马水河—彭水河、茅田鞍石—龙潭—萧家垭口—兴安坝等,建始通巫山驿道的驿站下坝紧邻铜锣村。因此,铜锣村向外信息灵通,不断融入外来文化,向内乃安静居所,耕读传家,固守传统。外出可为将为相,为国效力,内居可躬耕铜锣,种地养家,读书养心。据村委会统计,自1949年以来,村里各行各业精英辈出,传统艺人、大学生、行政领导、技术能手不断涌现。村民以状元詹邈故里为骄傲,十分珍惜这份荣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