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土地古街地势险要,视野开阔,东临双石柱,下至兴隆寺,西抵五花寨,南倚狮子包,顺着连绵起伏的山峰直抵轿顶山。据清同治版《建始县志》卷一《方舆志》载:“五花寨,每当日暮,有五色祥光掩映轿顶山,所谓‘五花暮霭’是也。”双石柱巨大雄伟,高近百丈,两石柱相距4米,如兄弟两。双土地古街四周美景环绕,恰如众星捧月。特别是雨过天晴,遥望江北,由东向西三县(巴东、建始、恩施)之秀峰映入眼帘。山谷云雾缭绕,时隐时现,那雾中石人清晰可见,一高一矮宛如一对恋人相亲相爱。清道光版《建始县志》卷一《山川志》载:“山绵亘数十里,叠嶂层峦,峭壁悬绝,猿猱愁度。”雄居清江北岸的景阳关与古街隔江南北相望,隔空对峙,人们登上景阳关可俯视清江碧波荡漾、渔舟问答。特别是水布垭工程的开发建设,形成高峡平湖的壮丽景观,让人一饱眼福,豁然开朗。古街上有碧空,下有绿波,天水一色,宜人的气候令人心旷神怡,真乃风水宝地,是不可多得的避暑胜地。
双土地古街俯瞰(龚志祥摄)
古街的空间布局科学且实用。生猪交易(猪行)位于下街的右街,处于街头,便于处理粪便,冲洗时不会污染古街的其他部分,街头下方就是耕地和森林,猪粪可就近回归大自然作肥料。1949年后,双土地古镇的政府办公机构大致位于古街中部的右街,便于民众办事。医院也大致位于古街中部的左街。1949年前,刘乡长家处于上街右街的拐角处,而拐角处的左街为大财主高家,有权力、有财富的居住在街道拐角处,有安全考虑,可以监视上下街道来人,同时上到官店垭口方向容易,便于撤退,进可攻,退可守。驿站(骡马店、旅店)也是建在距离垭口不远的上街,也是有防御考虑,翻越垭口就是大山深处,便于隐蔽和逃跑,这从侧面印证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艰辛。
古街历史悠久,建于何时是一个谜,有待考古发现。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认为古街始建于明末清初,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道光版《建始县志》卷首绘图记载此地为双土地,清同治版《建始县志》记载,全县有乡场30个,双土地是当时比较大的乡集镇。古街地处川盐入湘必经之路的关键节点,当年商贾云集,店铺林立,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相传在修建古街时,人们挖出了两个酷似土地菩萨的石头,就在上街头上狮子包脚下修建了两个土地庙,庙前留出两块小土地,古街由此得名双土地。(www.daowen.com)
古街长400多米,宽约4米,古色古香。50多栋房屋依山而建,木石结构,彰显独特建筑风格。古街分上街、下街两部分,青石板铺就,从下到上共有六级石梯约百余步台阶,每级石梯之间有15米左右的平台街道。街道由凿成方形的青石板铺制而成,石板的底部建有下水道,街道上面每隔一段设置有排水孔。排水孔做工精细,形状像铜钱,非常美观,也可起到防汛的作用。沿着平台街道攀登四级石梯,来到上街转角处,就到了有名的“上三步”“下三步”。就是说从上街下来的人们到此处要上三步,从下街上来的人们到此处要下三步,古街以街中心为界址,左边属恩施右边属建始。
从上街出入口至狮子包脚下建有一座财神庙,位置恰到好处,人们离开古街外出闯荡江湖,最后一道仪式就是走进财神庙求平安顺利,寄托相思与乡思,然后一脚迈出古街,远走天涯路;而外乡人进入古街,最先一道仪式就是走进财神庙祈求事事顺心,心怀美好与愉悦,然后一脚踏入古街,找寻致富之道。离开双土地和进入双土地的人都需要求财求平安,财神庙成为寻找心灵寄托的场所,庙的功能泛化为保平安保顺利得幸福,不再局限于求财。因此,住在街上的商家、百姓和四面八方赶集的人们都要来这里祈福,人来人往,香火不断。财神庙正殿上供奉着一尊由当地的能工巧匠精雕细刻的财神菩萨,这是当地人的一种信仰,也表达了老辈人祈求财富、平安和幸福的美好愿望。后来,这座庙年久失修,无人管理,现已消失,只留下一处遗址,遗址处长有一棵茂盛的核桃树,静静守望着庙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