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始县传统村落中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

建始县传统村落中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汉族和土家族文化长期融合,田家坝村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朴的民风民俗。这种丧事喜办的形式,体现了土家人笑对生死的人生观。田家坝村的皮影戏由清代中叶传入,已有200余年历史,其特色为唱腔丰富、极具民歌风情。皮影戏不仅传承、丰富了土家族艺术,同时也对民间艺术的复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田家坝村锣鼓曾多次参加比赛活动。同时,田家坝村村民也保留和传承了蕴含着浓郁的农耕文化元素的农耕习俗。

由于汉族土家族文化长期融合,田家坝村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朴的民风民俗

一是传统表演。主要有闹灵歌和皮影戏。闹灵歌为“丧事喜办”的习俗,老人亡故后,亲朋好友赶到孝家灵堂表演闹灵歌,又叫跳撒尔嗬,以歌舞来吊唁去世的老人。其内容涉及土家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多以伦理道德、孝悌操守、醒人劝世内容为主。以鼓、堂锣、马锣、钹伴乐,形式或高桩(站着跳)或矮桩(蹲着跳),人数或2人或3人。这种丧事喜办的形式,体现了土家人笑对生死的人生观。田家坝村的皮影戏由清代中叶传入,已有200余年历史,其特色为唱腔丰富、极具民歌风情。皮影戏与土家民歌合流,民歌元素融入皮影戏的音乐与唱腔中,平调、花调、悲调各调俱全,音韵缭绕,优美动听。它的传承与发展,既保留了初入境时的基础风格,也留下了土家人的民族风情。皮影戏不仅传承、丰富了土家族艺术,同时也对民间艺术的复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传统器乐。传统器乐主要流行的是南乡锣鼓。田家坝村锣鼓有:鼓、大锣、钹、马锣。锣鼓牌子近50个,唢呐调子近20个。主要用于送匾、送葬、修房上梁等红白喜事。取亲的锣鼓为两支唢呐两面锣,称为“二台杆”,俗称“双吹双打”。如遇红事,还在房屋的吞口处设“座吹”迎客,请两名吹奏唢呐的乐师,每到一班客人,乐师吹奏一曲唢呐。田家坝村锣鼓曾多次参加比赛活动。

三是节庆活动。节庆活动主要有烧火龙、赶毛狗等。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每逢春节,村民即用竹篾扎成龙,再用白硝、硫黄、木炭等制成火药烟花燃放,模仿火龙下凡,巡游村寨,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正月十五赶毛狗是清江流域土家族特有的节日习俗,是土家人除害驱邪、祈求平安的一种活动。每逢正月十五,村民用竹子和玉米杆搭建“毛狗棚”,一般于傍晚点燃毛狗棚,待火势变大后,竹子燃烧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村民围着火堆叫喊“赶毛狗”。(www.daowen.com)

四是民俗活动。民俗活动主要有哭嫁、轿舞。土家姑娘婚嫁期间都要哭嫁,多则十几天,短则三五天,均在晚上哭,出嫁前夜哭得最为隆重。哭嫁时,同村姑娘及至亲女性都前来陪哭,以示惜别难舍之情。凡村里姑娘出嫁都用制作精美的轿子抬送,一路敲锣打鼓、吹奏唢呐,抬轿的小伙为了活跃气氛、挑逗姑娘,常常变换着各种抬轿姿势,以示喜庆快乐。同时,田家坝村村民也保留和传承了蕴含着浓郁的农耕文化元素的农耕习俗。如春整栽秧酒,吃“栽秧砣”;夏整薅草酒,打薅草锣鼓;修房开工祭鲁班,屋架立起后接挡水客;农历三月初三杀雄鸡祭祀青苗土地,求庄稼长势旺;农历四月初八“嫁毛虫”,在红纸条上书“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到山中去,永世不还家”,据说可减轻虫害。农历四月十八牛王节这天,杀鸡备酒,点香燃烛烧纸钱,在牛栏门前祭牛王菩萨,祈愿它保佑耕牛健壮、无病无灾,以此希望农耕顺利。有些人性化的气象农谚,生动形象,与一些民俗有关。如:“你不给我磨刀水,我不让你龙晒衣”。农历五月十三是“磨刀节”,磨刀节要下雨;六月初六晒龙袍,要天晴。意思是五月十三日天晴,六月初六这天就会下雨。再如“有瘴无瘴,八月十三”,这句农谚的意思是:农历八月十三如果下雨,就会连续十八天阴雨连绵,瘴气笼罩,叫作“十八瘴天”。十月十六则是“寒婆婆打柴”,意思是:农历十月十六如果下雨,寒婆婆打不到柴,一个冬天就多晴天;如果十月十六天晴,寒婆婆打够了柴,冬天就寒冷,因为寒婆婆有柴过冬。

五是手工技能。手工技能主要是织锦和藤竹工艺。土家姑娘用古老的木腰机,以棉纱为经,以五彩丝线、棉线、毛线为纬,完全用手工织成手工艺术品。土家族的藤竹编织工艺大致分为藤编、草编、竹编三大类。藤编制品主要有藤箱、藤椅、藤席等;草编制品以稻草编的草鞋为主,也有人用露水草编坐垫;竹编制品有竹篓、竹篮、竹箕。另外,大人小孩都善编棕叶扇,棕叶扇俗称“巴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