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始县传统村落之村庄地名演义

建始县传统村落之村庄地名演义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组地形确实如此,道路被两山夹峙,名为小径峡。从一组进入卸甲坝村,道路左侧的高山形似笔架,故名笔架山,笔架象征文明开化,但从地势较高的十三组观此山,犹如一朵莲花,莲花象征纯洁、高雅、清纯和美丽。整个武陵山区,叫柘茨的地名不少,而叫榨茨的地名唯建始县独有。

建始县传统村落之村庄地名演义

关于村名卸甲坝由来,据李来轩先生介绍,传说刘备取西川时经过建始县域,在茅田乡时遇八阵图,几经努力冲出八阵图,经八卦梁子到罗转坝,大军又被人头岩峡谷阻挡,只好转到天生桥的马刨水,然后经小径峡进入马道子,到卸甲坝休整,人卸甲马卸鞍,养精蓄锐。八阵图、八卦梁子等地名隐含了诸葛孔明的军事智慧。罗转坝原名骡转坝,后演变为罗转坝,意思是刘备大军到此遇人头岩峡谷阻挡,骡马无法通过,只好掉转方向,另寻入川通道,大军到达天生桥,人困马乏,亟需水源解渴,战马在此用蹄刨出地下水源,故有马刨水的地名。

还有一种说法比较写实。该村一组有个地方叫马道子,有两层解释,一是跑马的道路,也就是驿道;二是马到此为止的意思,马到止,演变为马道子。这两层意思表面看互相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可以理解为跑马的道路到了卸甲坝一组然后就终止了,或道路变狭小,人卸甲马卸鞍才能进入。一组地形确实如此,道路被两山夹峙,名为小径峡。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文治武功的转换,从马道子进入该村,豁然开朗,一个大坝子,终于可以卸甲休养生息,由武而文,开始耕读生活。一个能卸甲而治的村落,不需武力强权维持,可见其人文之厚。从一组进入卸甲坝村,道路左侧的高山形似笔架,故名笔架山,笔架象征文明开化,但从地势较高的十三组观此山,犹如一朵莲花,莲花象征纯洁、高雅、清纯和美丽。笔架和莲花二者有相通之处,在表达上,可二者合一。笔架山也像一位从天生桥集镇方向走来的将军,在一组就下马卸甲,从此马放南山,耕读传家,故此地名卸甲坝。

笔架山远眺(龚志祥摄)(www.daowen.com)

除了卸甲坝,还有榨茨河的由来也很有意义。榨茨河的奇石闻名建始县,其花纹鬼斧神工,是大自然的造化。村里人都说榨茨河水质好,养育的女孩漂亮、男孩帅气,都聪明儒雅。整个武陵山区,叫柘茨的地名不少,而叫榨茨的地名唯建始县独有。榨茨河流经双河口、榨茨和卸甲坝三村,历史上曾有榨茨乡存在。建始县政协文史委毛昌恒先生认为,榨茨地名很有可能是“柘刺”变音而来。柘,音zhè,而榨,音zhà,由于柘字是生僻字,不易辨认,加之本地方言口音影响,“柘刺”就被读成了“榨茨”。笔者实地查看榨茨河两岸,这里多生长柘木,过去曾有较大的柘木存在,现多为灌木丛。柘木树干、枝丫长有刺,这些荆棘通常长5~35毫米,锋利扎手。柘木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最高能达到八米以上,树皮灰褐色,有长刺,叶子卵形,头状花序,果实球形。叶子可以喂蚕,根皮可入药。因其生长速度极其缓慢,柘木成材后都极其珍贵,有“帝王树”的美称。柘木还是古代的一种高档染料的原料,用柘木染出来的黄袍色彩亮眼,几十年不褪色,还带有阵阵清香,可以用来染龙袍。古书上说的“身穿柘黄袍”,指的就是皇上的龙袍,因此,柘木又被称为“帝皇树”。柘木纹理清晰,颜色金黄,主要用来做摆件、手串。柘木越老越珍贵,上了年份的柘木其木心会变成黄色,木香味浓,能防虫,闻着让人心静。

卸甲坝村自然风光独特,与人文交织。七组鸡爪岩外形酷似鸡爪。石峰小学后山约2千米的地方有一大型石柱,此山因这块大石被叫作大岩山,当地人称石柱岩,又因独立成峰,也叫石峰,小学命名与此有关。五组六组交界之地的跳岩瀑布颇为壮观,有三叠。二组有个神仙洞,与庙湾互相守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