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政府颁布《招民填川诏》起,姜、方、刘、杨、鄢、文、罗、谭等姓氏陆续从荆州、湖南、江西等地移居到望坪村生存繁衍,与本地人和睦相处。村庄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谭道隆,生卒年不详,望坪礼士坝人。曾于清末留学日本,归国后在陕西任知府,祖孙六代为官。其父谭邦达为国子监钦加同知衔,曾任甘肃知县。谭道隆三子谭敬善36岁时升任潜江知县,在上任途中因突发疾病暴死而未能就任。谭道隆在谭氏家族中堪称德高望重,深受晚辈敬仰。谭道隆在关中任职期间,三年内两个弟弟先后病故,他在一挽联中写道:“前年关中哭二弟,已极痛心,讵今日手足又分,问天何忍?死后地下见双亲,仍当绕膝,倘问道孤寡谁托?有我承担!”足见谭道隆手足情深和孝悌厚德的情怀。在关中任职期间,谭道隆曾回家省亲祭祖,随从80余人,瓜锤钺斧,遮阳旗伞,前呼后拥,甚是气派。当时谭道隆的父母俱在,距家约百米处他即令停轿,下轿步行。身为县太太的刘夫人,因终日在家伺候二老,没见过世面,见此阵势,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慌忙中钻进牛圈楼上的玉米壳叶里。待谭道隆安排停当后,一直未见夫人露面,问及家人,均谓不知。于是他随家人一道提着灯笼满屋寻找,最后在牛圈楼上玉米叶里找到她。谭道隆问:“我今日回家省亲祭祖,你身为县令夫人,为何躲藏?”夫人说:“奴家身份卑微,体貌丑陋,这身打扮,恐有失你的体面。”谭道隆说:“休要自责,你的终身已托付于我,我怎会因官位而嫌弃你?”于是便让妻回内房,梳洗换装,然后随他一同步入厅堂神龛前叩拜祖先。谭道隆与夫人相守一生,忠贞不渝,共养育了五男八女,刘夫人后来随夫定居陕西直至病故。
姜英略,望坪人,清贡生,太学生,生卒年不详。姜氏祖居湖南桂东县。姜英略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回桂东祭祖时作诗词二首。
(一)
楚树川云各一天,还乡走马路三千。
空将祭物临荒野,但送哭声到冥泉。
泪血徒悲宗祖杳,精灵却与子孙联。
可怜酬奠人归后,日日孤烟锁墓前。
(二)
转建邑临行叹曰(www.daowen.com)
千里遥遥回梓桑,停杯执笔不堪伤。
沿门未见读书子,满眼尽看田舍男。
古屋几间悲冷落,荒丘数蒙憾凄凉。
明朝我回建阳去,俯首归兮泪两行。
冯述悦(1855—1922年),又名冯心斋,望坪村三组人。一生经历了清咸丰、同治、光绪和民国四个时期。光绪年间,成人立志,任地方团总,也是当地有名的乡绅。冯述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兴修水利方面他立下功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冯述悦自捐钱财,并奔走劝募,用于兴修水利工程,次年望坪村大雨未涝、增谷千担,至今传为佳话。他被朝廷赐予“文林郎”(正七品官衔),望坪村人至今传颂。
姜祠臣(1873—1951年),又名姜文林,望坪村二组人。一生主要教私塾。他天资聪慧,勤奋刻苦,学有所成,成为“八进八中”的秀才。凭他的学识功底,足以在朝廷任个一官半职,但他挚爱教育,因此多次放弃入仕机会,朝廷曾赐他木匾“青云德露”,以资鼓励。他的学生说他对四书五经能倒背如流,对他的人品和学识都十分敬仰。
姜树瑶(1889—1952年),望坪村人,派名姜文良,号树瑶,晚清秀才,因排行第二,人称“二老爷”。曾任团总、监利县副县长。有《题望坪小学楹联》《石柱观木刻楹联》墨宝传世。姜树瑶先生六岁时与吴经明对对联的佳话现仍在村庄广为流传。据传,吴经明先生在姜家玩,有意试探小树瑶的才智,吴出上联“磨大眼小齿轮轮吞粗吐细”,姜对下联“秤直钩曲心朗朗知轻识重”;吴又出上联“姜羲美六只羊角”,姜对下联“朱先生三个牛头”。吴经明先生赞其为“六岁神童子”。1942年,新修望坪中心小学落成,校门悬挂姜树瑶所撰木刻对联“愿石柱钟灵,产生冲天杰士;将金钟猛撞,觉醒当地蒙童”。
冯楚伯(1909—1953年),又名冯国宝,望坪村三组人。冯楚伯从小受到祖父冯述悦的言传身教,立志报国。1926年在武汉求学期间,担任建始县留省学会《会刊》副主编。他主理《会刊》事务并发表文章,主张教育改革,要让孩子们都能上学,促使优秀子弟奋发向上。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官至少将师长,亲率将士参加淞沪保卫战,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到军校任教,最后因身体原因转地方工作。
姜树南,又名姜国沛,望坪村人,民国十四年(1925年),建始正处于军阀混战、兵匪交加之际,鸦片泛滥,经济不振,教育荒废,吏治腐败,民生凋敝。时在武汉求学的姜国沛、冯国宝、冯国学、谭桂芳等35名建始籍学子,为拯救桑梓,特组织留省学会,并创办《会刊》,姜国沛任办事部主任。民国十五年(1926年)元旦,《会刊》创刊号在武汉发行,主要内容是建议桑梓办教育、兴实业、除陋习、禁洋烟。姜国沛在《会刊》上发表《鸦片之害》《教育与社会之关系》等论文。谭道隆为其撰写《祝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