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坝社区位于建始县城东南方向,距县城约33千米。三里坝社区东接三里乡的大洪村,西邻东龙山脉(严家垭—擦擦坡),接三里乡的小屯村,东龙河穿过社区北面,接茅田乡,南偏西接三里乡的洋湖村,通往建始县城方向。三里坝社区为三里乡人民政府驻地,是三里乡的人口聚集区。集镇繁华,店铺林立,贸易往来频繁。三里坝社区原名老村,说明该村的古老,相对于周边村落,其形成和发育时间更早。2015年改成三里坝社区,社区共14个村民小组,面积约为6平方千米,多数人身份亦农亦商。
东龙河略呈弧形从北向南流经三里坝社区,社区居民小组亦大致沿河流两岸分布,逆流而上,河的左岸依次分布着一、二、四、五、六、七、十等组,河的右岸分布着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等组,社区居委会在三组,三组位于四组东、二组北,八组位于六组、七组的东面。社区居委会东北方向,九组紧邻十组东面,大致如此,组与组之间亦有交错。三里乡集镇和乡直部门主要集中分布在四、五、六、七等组,其中乡政府位于四组。
三里坝鸟瞰(宋传轩摄)
三里坝社区是一个位于两条山脉之间的宽敞坝子,是山区坝子农业的代表区域。三里坝社区平均海拔约为800米,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1300~1400毫米。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阴雨,昼夜温差大。境内土地资源丰富,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非耕地三大类。三里坝社区土壤疏松肥沃,是建始的粮仓之一,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土豆、红薯、油菜、烟叶等,还有茶叶、柑橘、柿子、梨子、板栗、核桃、桃、李等特产,林木以松、杉为主。(www.daowen.com)
三里坝社区主要从事商业,三里坝社区在318国道修建之前,一直是红岩寺镇举足轻重的商业重镇,骡马行、牛马行、猪行,行行兴旺,店铺鳞次栉比,赶集之日人山人海,人们南来北往,贸易远至奉节、巫山、宜昌,后因现代交通改变经济流向,昔日繁华落尽。民歌《黄四姐》的诞生无不与贸易往来密切相关。过去三里坝和恩施崔坝是两个明星坝子,两坝人口密集,地处交通要道,均为古驿道要冲,且地形开阔,便于集市形成。三里坝集镇是当时最繁华的集镇,与恩施市崔坝集镇是姊妹集镇,分单双日开集,三里坝逢双日开集,崔坝逢单日开集。
关于三里坝赶集,民国时期省立六高学生有记录。每逢双日赶集时,附近村民都背负着山货、土产杂粮,驱赶着牲畜来到镇上,加上采购日用生活必需品的男男女女,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成年和老年的男女都在头上缠一条白布帕,形成一种特殊的标志,这就是当地土家族的装饰。不过,老乡们大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不时可见患“大脖子病”的,还有鼻子溃烂掉的男人和女人。街头巷尾,可以看到缠着头巾的出售劈柴的男子,他们背篓上架满高人一头的劈柴,打着杵,等候买主的光顾。尽管是寒冬腊月,不少人却衣不蔽体。男人们卖掉自己的山货土产,喜欢在路边檐下,来一场廉价的酒醉饭饱,微醉之后从容上路回家;女人们主要光顾售卖针头麻线、油盐酱醋的小店。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赶在日落前回家。
整个三里坝长约10千米。为什么叫三里坝?也许是一个概数或者保守的称呼。在古文里,三九百十千万都是概数,表多数,因此,三里也许就是很长很宽的意思。某个地方两条山脉之间的距离可能只有三里,这也许是地名的真正意义。地名来源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诞生了一首著名的民歌《黄四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