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宜古道是明清时期施南通往江汉平原必经的咽喉要道,途经石门村境内的部分俗称“石门古道”。石门古道沿途铺有宽1米左右的石板,因为古往今来,道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所以古道石板被磨得光滑如镜。石门古道自石门一组起,经一桥三土地庙—燕子岩—古战坑—古炮台—石门关(包含石门关、石门洞、石门、石门佛寺)—摩崖石刻—长岩洞—滴水岩—通济桥—紫薇王等地,沿途景点林立,尽显峥嵘。石门古道是石门村历史文化遗存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尤其是石门下一段长约60米的古道,有100多步台阶全是石匠用凿子开凿出来的,实属罕见。
石门古道上的石门关是一个重要关口,为古代楚蜀的咽喉。施宜大道修建前,石门为出入要冲,故号称“石门关”,并设有铺司等专职人员以及管理机构。清同治版《建始县志》载:“石门关,在县城东一百二十里。”又载:“石门汛,在县城东一百二十里,汛兵十名。”清道光版《建始县志》记载了石门塘汛的情况,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此处添设石门汛外委一员。当时,全县有塘汛17处,一汛16塘,分防塘兵74名,可见其关(汛)之险要和重要。现侯家屋场旁约200米处的燕子岩下,还有古战坑、古炮台的遗迹。村民曾在石门顶上的二等岩下的丛林中发现了不少骷髅。
石门桥属于古桥,是一座架设于石门河谷两岸悬崖之间的单孔石拱桥,也是建始境内现存桥梁中修建年代最早的古石拱桥,虽然历经岁月沧桑,但依然静卧峡谷,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该桥始建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本名通济桥,俗称石门桥。据传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建始县典史亢嗣基督工重建这座桥,将桥更名为石曼桥,又称石睘桥,使之与两岸的官道相接。桥拱矢度为1/2,桥长24米、宽4.9米、高16.3米,历经200多年沧桑岁月,至今保存完好。1978年5月,石门桥被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石门桥的传说颇多。有一个传说是“八大王”(明末大西军将领张献忠)洗川时,为摆脱追兵,传令将士各带石头一块,用一夜工夫将桥修成,还将随身佩戴的宝剑悬于桥下。也有传说石曼桥为仙人所造。这些都仅仅是传说而已。不过,石曼桥周围没有采石场的痕迹,它的建造过程始终是一个谜。(www.daowen.com)
石门古道(郎正邦摄)
通济桥(郎正邦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