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垭子历来十分注重教育。1931年之前,这里只有私塾,还没有一所正规的现代学校。石垭子小学发端于沙子坝的姚子衡热心办学。姚子衡从三里坝请来师范院校毕业的刘子明和凉水埠的吴经邦、吴经宪到石垭子任教,聘请谈均安当校长,自己当教导主任。教室就设在姚家老屋的厅屋里,讲台、课桌、黑板俱全。姚子衡出钱买了一架风琴,还做了一面校旗。抗战时期,石垭子还建立了建始乃至全恩施第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开学后,这些女生白天干各种手工活,如打毛线、织袜子、做鞋等,夜晚上课。女生因为都是自己要求上学的,所以上课十分用心,有姚龄征、谈传泰、李世禾、李世玉、姚家和、姚家宪、姚国慧、姚国经、姚国琼、姚彬文、姚郁文等20多人。这批女生毕业后大部分都上了七女高、七女师等中学,1949年后参加了工作。女子职业学校的三个老师轮流教学,无论天晴下雨、打霜下雪,每天都打着电筒到校教学,从不缺席。办学经费先由姚子衡出,后来由大家轮流分担,学校只供应老师一餐晚饭。当时省教育厅童专员来鄂西视察,听说石垭子办了个女子学校,很惊讶,觉得是个新闻,就来访问办学人姚子衡。童专员在给学生训话时说,他从宜昌动身,跋涉六七天,沿途没见一所像样的小学,女子学校根本没有。童专员表扬了姚子衡热心办学的精神,并给建始教育局写信,要局里给这个学校拨款支持。与此同时,谈家老屋也有一所小学,由留日回国的谈濬川患慢性病在家疗养期间创办,该校使用新教材,由谈濬川亲自授课。后来在以谈、姚二姓为主的家长努力下,两校合并,扩大规模,一所男女同校的石垭子小学诞生了。谈子翼等富商捐助了资金,支持办学。学校先是由谈子翼之子谈韬安当校长,后来是谈均安。沙子坝的姚棣之还到宜昌为学校购置了一批教具,包括油印机、收音机、大地图和小鼓小号等。学校曾组织全校师生100多人到三里坝旅行,男生穿短裤,女生穿裙子,学生们手持童子军棍,击鼓吹号,浩浩荡荡,甚是整齐。三里坝学校师生列队欢迎,区长和士绅出席欢迎会。区长当即表态每月给石垭子小学补助一笔经费。恩施专员傅恒伯得知姚子衡办学事迹,给他赠送“热心教育”的题词,以资鼓励。小学越办越好,在校学生由100多人增至300多人。抗战时期,省立二小西迁至石垭子,与石垭子小学合并。校长是省教育厅委派的李益谦,教导主任是万国华。据校友谈传信、姚品文等回忆,当时石垭子小学设备齐全,教学质量高。学生可以借阅图书,学习五线谱,编办壁报。学校经常开展演讲比赛、排演抗日话剧。李校长回教育厅后,校长一职分别由闵世泽、万佐藩(1938年加入中共地下党)等继任。他们聘用一批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其中,延安抗大毕业的刘荣传教高年级的语文,并传播进步思想,对学生影响很大。音乐家马丝白(省立六高音乐教师)还在操场上给全校师生边演唱边弹风琴。安徽蚌埠逃难来的画家刘林(擅长画虎)、刘涤尘(擅长画竹)都在石垭子小学教过美术、历史等课。还有吴国顺、柳庭桂、聂开伦、胡国耀、解哲夫、耿竟成、吴厚载、任瑞芬等一大批优秀教师。
石垭子小学前后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抗日战争时期,武汉沦陷,湖北省立二小西迁至此办学3年;1958年建始八中创办期间,借用石垭子小学校舍,与小学合办2年;1967年至1978年,为了普及初中,实行小学“戴帽”与中学合办11年;1980年至1984年,学校升级为县重点小学,历时5年;1984年撤社并区至今,学校成为片区中心小学。追溯发展脉络,石垭子小学前身由当地热心富绅筹办,抗日战争时期受到先进文化和进步思潮的熏陶,1949年后几经变革与全国教育发展基本同步,至今仍承载着农村基础教育的重任。
石垭子以求学为荣,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老街附近大店子徐家,与凉水埠吴家是至亲。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家就走出3名大学生:徐绍伯毕业于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徐福钟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民国时期),后任湖北大学教授;徐福庸毕业于农学院。老街上的青年把他们当作榜样。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学校西迁,石垭子的青年特别是女青年掀起了一股到恩施求学的热潮。谈传泰和姚龄征是石垭子女子求学的开路先锋。她们打破重男轻女以及女子在家做家务是天经地义的思想偏见。加上这个时期湖北省府西迁恩施,省立学校云集恩施。石垭子深受影响,有20多名青年到恩施、建始报考初中、高中,这个从没有女子外出上学的小山村,其中的女青年就有13名。七女高初中部一次就录取了来自石垭子的女生10名,包括姚龄征、姚国慧、谈传泰、姚彬文、李世禾、李世玉等,这批学生1949年后都成长为国家干部、教师。此事轰动了石垭子、高店子、三里坝、崔坝、红岩寺乃至建始县城等一大片地区,带动了许多青年尤其是女青年到恩施报考中学。建始县城里一些商贾士绅的女儿听说石垭子大批女子上了中学,也纷纷要求读书。小小的石垭子及附近农村,当时就有20多名青年,分别就读于省立六高(三里坝)、省立联合中学恩施分校(小龙潭)、七女高(恩施屯堡)、一女师(宣恩李家河)、二女师(核桃坝)、九师(七里坪)、四师(花坪)、高农(恩施金子坝)、四女高(宣恩沙道沟)、女职(恩施红庙)、高工、高商、恩师、简师等十多所学校。每到上学、放学时,中大路上,男女学生成群结队,好不热闹。这批知识青年,1949年参军参干的就有3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前毕业于石垭子小学的学生,分布在各行业的优秀人才多达数十人,其中教授6人、医生3人、画家3人、教师12人、高级工程师4人,干部10多人。(www.daowen.com)
石垭子小学旧貌(谈传信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