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垭子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清末民初,其中谈家修建的房屋较多,几乎占了老街一半。姚家修建的房屋主要在沙子坝和汤家坝。现存老街长200多米、宽约52米,两排房子之间是一条宽约4米的街道,街道地面由红石板铺成。石板街被人们的脚板、骡马的蹄掌打磨得光滑锃亮。老街又有上街、下街之分,从中间划分,各占一半。上街(往恩施方向)为老街,下街(往宜昌方向)为新街,但人们习惯统称老街。上街有谈子翼父辈兴建的“官殿”。湖广总督张之洞到施南视察途经此地,曾在此下榻,被官府指定为“官店”,也称“官殿”,大小官员过境均在此食宿。官殿的主人谈子翼到过日本,所以官殿前厅是中式,后厅是仿日式建筑,装饰的玻璃五颜六色,富丽堂皇,还有后花园。官殿屋后有个凉风洞,洞内宽阔,内有凉水井,抗战时曾用作防空洞。官殿绝大部分已被拆毁,遗址尚存。在1930年左右,谈均安在下街建起了一栋新屋,叫谈家新屋,后面修建的房屋也都建在下街上了。
官殿遗址(龚志祥摄)
石垭子老街是两条古道的交会点。施宜古道和巴盐古道在这里交会。老街也随着这两条古道的兴衰而浮沉。
老街木房子(龚志祥摄)
谈家老屋是谈家先祖谈佐庭于清咸丰年间从浙江省湖州府归安县菱湖镇迁来石垭子后兴建的,古朴典雅,陈设讲究。建筑风格兼具本地和江浙风格,灰砖青瓦,檐牙高啄,古香古色,相当气派。两株双人才能合抱的古柏矗立于老屋前,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楼,门楼两旁有精雕细刻的石鼓,进入门楼是花格砖墙的走廊,穿廊而过再上几步台阶,才到正屋。正屋大门上悬挂着“文章华国”“流芳百世”的金字匾额。堂屋正中有一副中堂:“茅屋倚红树,清流漾白沙。峰过巫峡雨,溪满武陵霞。蜀道通千仞,秦人尚几家。劝农有循吏,春事正桑麻。”署名清道光进士荆宜施分巡李廷棨。李廷棨(1789—1849年),山东章丘人,清道光年间赐进士出身,升湖北荆宜施道,曾为清道光版《建始县志》作序。李廷棨来建始后,由袁景晖陪同,探访了大水田及望坪等地,并同袁景晖唱和诗赋四首。正屋两旁是厢房,再进去中间是超屋顶的亭楼,两旁是天井,天井里有假山和石鱼缸,再进去是正堂屋,两边是厢房。在祖宗牌位之上有御赐金字竖匾“孝廉方正”。两侧有抱柱木刻金字楹联,下有长琴凳。正屋后面是后花园。几经岁月变迁,残存的谈家老屋,虽不见古柏、楼门、走廊和亭楼,但雄姿依稀可见。
谈家老屋(郎正邦摄)
20世纪80年代姚家老屋(谈传信提供)(www.daowen.com)
石垭子的袁家大院已是断壁残垣,现存的三层叠落共五级的五花式封火墙保存较完整,足见当时建筑规格之高。袁家是在第一次“川盐济楚”时从荆州迁到石垭子的移民,他们在石垭子因经营盐而获得巨大的财富,因此修建了徽派院落。
石垭子的谈、姚二姓都是同时从浙江迁来的,在此繁衍生息,成为当地两大姓。老街上的房屋有一半是谈家修建。而街后的沙子坝姚家老屋,可与谈家老屋媲美,共有3栋,当地人称老屋、中间屋、新屋。姚家老屋尚存一角,原来的大门上有“贡元”匾额,堂屋门上有“声震遐迩”匾额,厅内有宫灯,有抱柱楹联“椿萱永茂”“兰桂齐芳”。天井里有鱼缸、假山、花卉。
恩施地区潮湿多雨,民居多是土木结构,屋檐一般出挑较大,以防雨水对墙体的冲刷,因此,屋檐下的挑檐结构是恩施地区民居中非常重要而且独具特色的部分。石垭子街道上的房屋,大多为两层,屋檐基本都是连着的,有走廊可以避雨,站在楼上走廊里,可以看到街上摩肩接踵的赶集人群。但石垭子的姚家大院却正好相反,姚家大院占地近500平方米,建筑外观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四面基本无挑檐,挑檐外出离墙体不过10厘米,下雨时墙体靠地面的二分之一部分完全淋在雨中;二是墙体用材很讲究,墙体的下半部分取用江河中的鹅卵石,上半部分用火砖砌成。很明显,房子主人在墙体下半部分用鹅卵石,就是为了解决雨水冲刷的问题。石垭子本地不产鹅卵石,建造者在选材上舍近求远,显然不习惯用石垭子本地的片状石材。在修建外墙时,为了增加墙体中泥浆的黏性,泥浆中还大量掺进棉花纤维,这些建筑技术在恩施地区很罕见。
老街后面有个地方叫后槽,有位名叫张筱懋(据说当过团防的负责人)的商人曾在此居住。他曾是鄂西漆商谈子翼的“代稍”(即代理主人管理商务的管家),并与谈子翼到日本交涉过商务。他在后槽建了一栋日式别墅,还建有精致的鸽屋养有鸽子,院内有水井,井边有一块精致石碑,刻有“乐乐泉”三字,他的儿子也叫“乐泉”。老街后还有个胡家屋场,胡家屋场是四合院式的吊脚楼建筑,有楼门,也很气派,房屋主人是中医世家胡云三、胡笔生。老街西头垭子上李星垣(旧时团总)、朱厚斋(行商)的屋,新街东头姚春高(旧时乡长)的新屋,都是当时比较气派的吊脚楼式的房屋。石垭子老街接纳南来北往之人,客商熙熙攘攘,曾有不少名流雅士在此居住,这里因此辉煌一时。
磉墩(龚志祥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