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吴氏祠堂和祠堂小学-建始县传统村落中的历史遗迹

吴氏祠堂和祠堂小学-建始县传统村落中的历史遗迹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上曾建有吴氏祠堂和祠堂小学,后被拆毁。据人们回忆,吴氏祠堂是一座四进建筑。1917年秋,时任吴氏族长的吴光承于祠堂“秋祭”之日,在全族集会上宣布吴氏祠堂小学校正式成立。1918年,这所学校正式命名为“凉水埠吴氏宗祠私立国民小学校”。1919年,吴光承、吴光高将这所学校更名为“凉水埠吴氏铸英小学校”。

吴氏祠堂和祠堂小学-建始县传统村落中的历史遗迹

凉水埠小盆地的中央是一座四周环水的小山包,当地人习惯称之为“祠堂包”(也称“万宝”)。山上曾建有吴氏祠堂和祠堂小学,后被拆毁。现在遗址上建有凉水埠小学,校园里残存着一些祠堂建筑物,如石柱基石、石碑等。据人们回忆,吴氏祠堂是一座四进建筑。吴国桢在回忆录中曾对吴氏祠堂作了如下描述:“祭祖的祠堂是这个家族骄傲的地方,它位于平地中央的一座小山上。站在这座简单建筑物的第二层上,可以在地平线上看到一圈高山,其形状之圆几乎完美。”

民国二年(1913年),吴氏家族推举吴光承为主事,动员全族人,筹集粮款,请来200多名石匠木匠,费时两年多,建起了建筑面积达2400多平方米、砖石木结构、仿江南宗祠造形的吴氏祠堂。祠堂青砖白壁、飞檐翘角,掩映在山峦四周的苍松翠柏之中。祠堂有四进。大门前,有一个面积约900平方米的操场。大门两边有吴氏族人撰写的对联:“承渤海宗支,享千秋烟祀;阐尼山教化,启百代人文。”横批:“光前裕后。”大门上有楼门,楼门上分左右两间,供教师批改作业。楼下第二进有一个天井,天井底部由平整的青石板铺就,周围用麻条石砌成。天井内,石雕花盆里栽有多种树木花卉,天井左右各有一间教室。第三进是厅堂,左右又各有一间卧室。第四进是祭堂,供奉有吴氏祖辈牌位。祭堂上端,悬挂有各种成功人士的功名匾牌。

民俗文化展示中心(龚志祥摄)(www.daowen.com)

祠堂小学的存在体现了凉水埠村民对教育的重视。1917年秋,时任吴氏族长的吴光承于祠堂“秋祭”之日,在全族集会上宣布吴氏祠堂小学校正式成立。后来族规专列“教育”一章,其中,第一条规定:“本宗祠须附立子弟学校。凡家族有贫寒子弟不能纳费或聪颖子弟无力升学者,得经家族会议免除或供其学费。”第二条规定:“学校之课程均依公立学校之规定。”1918年,这所学校正式命名为“凉水埠吴氏宗祠私立国民小学校”。1919年,吴光承、吴光高将这所学校更名为“凉水埠吴氏铸英小学校”。1935年,凉水埠吴氏铸英小学校被县命名为“建始县立第二小学”。

更为可贵的是,吴氏祠堂小学也为其他家族的孩子提供教育机会,如建始县石垭子乡灯草湾人万程(万佐藩),在凉水埠吴氏祠堂小学读完小学后,1933年被该小学免试推荐到恩施十三中学读书。建始文史专家邹海清也曾撰文回忆他年幼时在这所学校度过的时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