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的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各民族文化在共同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影响、变化、融汇,形成十分丰富的民间故事、歌谣、谚语、舞蹈、器乐等民族民间文艺,一直以言传身授的方式在民间流传,数量丰、形式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丧葬类舞蹈,如跳丧鼓等;节庆类舞蹈有打喜花鼓、舞狮、玩火龙、花鼓灯等;劳动和生活歌谣有高腔山歌、五句子情歌、赶山号子、抬工号子等;民间器乐主要有丝弦锣鼓、南乡锣鼓、薅草锣鼓等。这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大部分被列入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始流行的民间歌舞主要有打喜花鼓、跳丧鼓、巫舞、花鼓灯、车车灯等。
打喜花鼓是一种流行于建始三里乡、高坪镇、红岩寺镇一带的喜庆舞蹈。一般在给小孩做“满月”或“打喜”时,送“祝米”之亲友用来娱乐,舞者往脸上抹锅灰,其中,男的戴破草帽,手执烂扫帚、破巴扇之类,边舞边唱边笑,主人则以鞭炮助兴,气氛异常活跃。打喜花鼓的歌曲主要有《闹五更》《黄四姐》《苏州打货杭州卖》《十爱姐》等。
花坪火龙(郎正邦摄)
丧鼓,又称闹灵歌、撒儿嗬等,有跳丧舞、转丧舞、坐丧鼓三种,其中以跳丧舞最为著名。跳丧是运用艺术手段,以乐的形式表达哀的内容的一种特殊的群众性歌舞,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跳丧时人们以鼓、堂锣、马锣伴舞,舞姿古朴稚拙、粗犷热烈,舞步飘逸、略呈醉态。主要舞蹈动作分别摹仿狩猎、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场景,表现人们对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观察、理解与感受。演唱曲目因具体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薅草锣鼓即干牌子锣鼓,以鼓、大锣、钹(二幅)、马锣、唢呐为演奏器具,用于婚丧嫁娶、修房盖屋、祝寿、玩灯等活动,有《狗扯羊》《驾马》《安花》《清早起》《红绣鞋》等曲牌数十个。干牌子锣鼓用于农忙薅草时,叫薅草锣鼓。薅草时,东家请来锣鼓师傅从早到晚在田间吹吹打打。这个活动中夹有歌唱田歌、歌声与锣鼓相间,以指挥劳作、激发热情、提高工效。干牌子锣鼓流行于花坪至官店一带。
《建始县丝弦锣鼓教程(试用本)》首发仪式(龚志祥摄)
建始丝弦锣鼓诞生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长梁乡是建始县丝弦锣鼓的发源地和传承地。丝弦锣鼓由干牌子、吹打牌子、堂牌子和丝弦4个部分组成。人们将打击乐器(锣、鼓、钹等)和管弦乐器(京胡、京二胡、月琴、竹笛等)结合在一起,吹打相间,成套联缀,使得演奏节奏鲜明、旋律活泼。丝弦锣鼓能在各种庆祝活动中表达十分丰富的内容,被广泛应用于婚嫁、丧葬、修房、祝寿、玩灯等活动中,有“土家人的交响乐”之誉,是建始特有的文化活动形式,亦属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www.daowen.com)
建始南乡锣鼓发源于高坪镇干沟村,广泛流传于高坪、三里、龙坪、红岩寺、花坪等乡镇。
建始灯会,又称“上元灯会”或“灯节”,是一种春节期间的综合性游艺晚会,一般于农历正月初九出灯、元宵夜圆灯。一般由集镇或村落组织。其表演形式有龙灯、狮子舞、采莲船、蚌壳精、莲湘舞、踩高跷等。最具特色的是花坪和长梁的“舞火龙”。
清朝中叶,建始县内就有流传的戏曲傩戏、灯戏等演出活动,多于庙会时表演。
建始神话传说有创世神话、人物神话、地名神话、姓氏神话、动植物神话、习俗神话等。流传最广的创世神话传说是伏羲姊妹、张果老和李果老等人物神话。人物神话很多,流传最广的是罗阳秀才、鲁班、七仙女等的传说。地名神话传说有石马洞、石鼓门、一碗水、滚龙坝、照京岩等。姓氏神话主要涉及有关姓氏的来源。动植物神话传说亦丰富多彩。另有不少民族节日、风俗、习惯和禁忌方面的传说。
建始民间故事有鬼怪故事、爱情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吟诗作对故事,以及童话、寓言、笑话等神话传说故事,多以爱情婚姻、惩恶扬善、道德教化、鬼神精怪、搏斗抗争以及逗乐逗趣等为主题。
建始民歌从形式上分,大致有号子、山歌、五句子歌、灯调、小调等。从内容上分,大致可分为劳作歌、生活歌、情歌、风俗歌、儿歌等。劳作歌主要是号子与山歌。
建始县以文化传承为主开展村落保护工作。自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组织开展全国第一次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并公布第一批64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名录以来,建始县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认真普查,积极申报,先后有花坪镇田家坝村、官店镇陈子山村列入第二批、第五批全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国家民委开始启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工作,建始县高坪镇大店子村入列首批命名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茅田乡耍操门村和茅田乡太和街村分别入选第二批和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