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始县传统村落:承载历史记忆,传承乡村文脉

建始县传统村落:承载历史记忆,传承乡村文脉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代保留下来的传统集镇和村落,记录着历史变迁,承载着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传承了丰厚的乡村文脉,是建始人寄托情感的家园,也是建始人乡愁中的文化情怀所在。民国时期的22个乡公所驻地,也成为传统村落。长梁子也是川鄂古道上的重要村落和集镇。传统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地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并存且不可再生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

建始县传统村落:承载历史记忆,传承乡村文脉

建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代保留下来的传统集镇和村落,记录着历史变迁,承载着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传承了丰厚的乡村文脉,是建始人寄托情感的家园,也是建始人乡愁中的文化情怀所在。

宋元时期,建始乡间无大型集镇记载,主要为小型村落,是人口相对集中的集居区。20世纪70年代汉鱼公路(今318国道)修建时,沿线发现了部分宋代古村落遗址,这些古村落遗址均分布在恩宜古道上。建始县的乡集镇开始形成于明代,到清末初具规模。随着时代的发展、行政区划的变化以及经济贸易的需要,乡间集镇也不断兴衰更替。

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丈时,县城外的草纸街仅有30余家市肆。乡间的板桥子、红岩子、高店子、花果坪也仅20家或30余家。到清同治五年(1866年),城乡集镇初具规模,达30多个。到清末,建始县已经形成乡集镇40个左右。其中规模较大的除县城外,有长梁子、下坝观、三里坝、红岩子、石垭子、高店子、花果坪、官店口等8个集镇,当时号称建始“四镇八集”。最具盛名的是长梁子、高店子、三里坝、花果坪、官店口,被称为建始五大古老集镇。民国时期的22个乡公所驻地,也成为传统村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不少传统村落已经逐渐消失,部分新的村落又逐渐形成。

建始县城草纸街(宋传轩摄)

建始的传统村落的主要特点:一是大部分集市分布在古驿道和古大道附近;二是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三是民族习俗和民族风情高度融合。

在建始通往恩施的古道上,有一个最大的集市西乡猫儿坪,核心点是清嘉庆年间武进士李纬光、李逢春(派名李正崇)父子故居。父子二人中武进士后,李纬光任江苏徐州卫守备;李逢春任山西得胜路守备,后升任御侍卫千总。猫儿坪吕家湾百善坡为辛亥革命志士吕大森故居所在地。

建始通往重庆碚石的古盐道上有茅田集镇。民国时期,恩巴(恩施至巴东)公路通过茅田集镇,茅田为恩巴段中心委派站。西南军粮接运队在茅田设有汽车修理厂及办事机构。

建始通往重庆巫山、奉节的古盐道上有板桥子、杜家坝、下坝观、黄土坎、头坝堰、长梁子、石臼驿、天生桥、银匠坪等集镇。下坝观是一个地势平坦、面积两千亩以上的大平坝。据《建始县志》(同治五年版)记载:清道光年间,该居民点已是建始北乡的重要集市,并且街头东北侧小山包上建有一座庙观,人们称其为“下坝观”。“头坝堰崖墓葬群”于1992年被公布为湖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崖墓葬群共3组17座,为宋代或者更早时期的崖墓葬群。长梁子也是川鄂古道上的重要村落和集镇。民国时期,这里是生漆和茶叶集散地,著名漆商施茂林在这里收购建始生漆,然后销往全国各地。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立第一小学迁至长梁子,促进了长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银匠坪集镇位于大岩岭山脚的一个大平坝,不仅是大型传统村落,也是川鄂两省交界处有名的大牲畜交易场所,每年有近千头骡、马、牛及数千头生猪在此交易,它也是建巫边陲极为活跃的农贸市场,为清代中期建始北乡九大集贸市场之一。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银匠坪设有大岩岭县丞署,于咸丰六年(1856年)裁汰。据《光绪湖北舆地记》记载,光绪年间,大岩岭是建始除县城外设有县丞署的唯一一个镇。县丞署被裁汰后,该地设有大岩岭铺。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古道逐渐被废弃,银匠坪集镇最终完全消失。(www.daowen.com)

长梁头坝堰崖墓葬群(郎正邦摄)

施巴古驿道和施宜大道上有龙潭坪、石门河、高店子、麻扎坪、广福桥、石垭子、核桃园、土鱼河、红岩寺等集市和村落。龙潭坪早在清中叶即为建始东乡重要集镇,但仅有几十家简陋店铺。清道光二年(1822年),时任黄梅县教谕的史铭桂到恩施,途经此地,写下《宿龙潭坪》一诗。其中“一廛数十家,家家瓦都木”,描写了龙潭坪农家木屋的特点和民家习俗。高店子地处施巴古驿道和施宜大道的交会处,由于东往巴东、宜昌,西至施南的商贾、官员、差役,必须经此来往,因此,早在清朝中期,这里即已成为建始东乡的重要市肆。麻扎坪即古之“马扎坪”,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始直立人遗址”巨猿洞所在地。石垭子早在清朝中期就是建始东乡有名的乡村集市。距石垭子约7.5千米(15华里)处的桃园,原名核桃园,又名落水洞。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施南府同知商盘所写《核桃园》一诗有“停鞭核桃园,渐近建始县”之句。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知县袁景晖写《落水洞》一诗,说明这里自古就有两个名称。距落水洞7.5千米(15华里)的凉水埠村,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形成的村落,为北洋政府陆军中将吴经明、民国政要吴国桢父子的故居所在地。施宜大道上的多处古村落遗址,有力地展现了施巴驿道和施宜大道上古代村落的悠久历史。

建巴古道上有棉花坝、河水坪、三里坝、大兴场、望坪等村落。棉花坝为古业州遗址。河水坪早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了集市,这里的老村是闻名于全国的“打喜花鼓”《黄四姐》的传承地。大兴场集市形成于清代中晚期。望坪村落大约形成于明代。

长梁子古村落(宋传轩摄)

川盐入湘古道上有花果坪、景阳关、双土地、官店口等集市和村落。花果坪被人们称为“小汉口”,每逢场期,过往客商云集,繁荣景象被喻为“饿马奔槽”。景阳关位于清江河北岸峭壁之上,巍然耸立。关口北侧的大道两旁也有一条街道,街道内开设旅店商铺,供往来客商食宿。双土地老街位于清江南岸,集市形成于清顺治年间,古时一半属恩施,一半属建始,因而这里建过两个土地庙。官店口是川盐入湘古道上的重要集镇,官店的文化亦吸取古巴人的文化元素,其中的武丧风俗是典型例子,为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实证。

花果坪通往巴东清太平的巴盐古道上,有一个叫田家坝的集市,早在清道光初期就成为建始南乡七大集市之一。清雍正年间,巴东田氏家族迁徙至此,在盐道两旁摆摊设点,卖药材、售生漆、销篾货(竹器),这里逐渐形成集市。

传统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地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并存且不可再生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建始的传统村落正是见证这块土地上人与自然融合,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各民族融合以及物质与精神文化融合的实物载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