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无锡国专的社会影响:民国大学与教育融合

无锡国专的社会影响:民国大学与教育融合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7年,国民政府着手整顿全国的私立学校,借此机缘,无锡国专向其提出了正式在政府立案的请求。虽在政府立案了,但是,无锡国专的教育理念与制度仍在不少方面与主流的教育理念、制度存在很大差异。(二)文化界的一致赞誉无锡国专创办之初,由于其与西化的大学取向有异,处于毁誉交织之间。其对无锡国专独特使命定位的阐发与称誉其为最高学府的褒词,正代表了不少国外友好人士对无锡国专的态度。

无锡国专的社会影响:民国大学与教育融合

(一)政界的认同与支持

无锡国专创办初期,是一个私人办的学校,没有在政府备案。而且国专的教育宗旨与世俗流行的西化大学的宗旨明显不同,属于异类。这对于其提升社会认可度,是相当不利的。1927年,国民政府着手整顿全国的私立学校,借此机缘,无锡国专向其提出了正式在政府立案的请求。由于其办学的各个环节、方面都很规范,教学质量有口皆碑,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几次督导、检查中,都得到了相当高的评价,于是,政府以“办理完善”为由批准立案。

虽在政府立案了,但是,无锡国专的教育理念与制度仍在不少方面与主流的教育理念、制度存在很大差异。如其管理制度与教学方式尚有不少书院色彩。在招生时上,虽然明文规定应是高中毕业方可入校,但事实上,不少学有根底的同等学力者也进入了学校。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颇有一些人对无锡国专的“另类教育姿态”心存不满,国专第一届毕业生,当时在南京编修馆任编修的侯堮在得知教育部的这一情形后,曾专门告之母校的主事者:“别人有心想找茬,幸而国专无可挑剔,但请转告两位主任,还要多加注意。”[25]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无锡国专的沪校和桂校仍坚持办学,极力弘扬传统文化,使国民政府教育部大大转变了对无锡国专的态度。在1941年到1942年间,国民政府教育部曾两次派专员赴国专桂校视察。这些专员在目睹了国专师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依然沉浸在国学典籍的研磨中孜孜不倦,遂感叹道:“互相维系求精神上之满足,孜孜讲学,惟日弗足者,未始非寝馈国学,……服膺前哲遗训,有以致之。中国文化之伟大,于是又可获一显证。于是,强烈建议‘教育部’对无锡国专加以救济。”[26]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的陈立夫,在部中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给了国专力所能及的资助。1942年,经陈立夫批准,补助国专的经费共85 120元,1943年为95 120元,1944年为160 000元。[27]虽然说在那个物价飞涨的年代,这些经费不过是杯水车薪,但这已经足见国民政府对无锡国专的态度转变之巨大了。

1945年,朱家骅接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第一笔就拨给国专补助金20万元,并于1945年4月4日致电唐文治,表示慰问:“唐蔚治先生道席:久钦尘范,时切神驰。比闻寓沪,颐养高年,尤深眷念。特电致慰并希珍摄。”[28]可见,朱家骅对于无锡国专是给予特别礼遇的。

(二)文化界的一致赞誉

无锡国专创办之初,由于其与西化的大学取向有异,处于毁誉交织之间。称誉者说:“独于举世不为之日,高兴灭绝之功,使泰伯文王龟山东林之遗韵不绝如缕。”[29]诋毁则讥讽道:“无锡之国学专修馆,冬烘先生之‘国学’也。”[30]面对此种情形,主事者唐文治岿然不动,一直坚持其“正人心、救民命”的初衷,并说:“余主持此义五十余年,虽有人笑余迂阔,耸余以危词,皆所不顾。”[31](www.daowen.com)

正是因为唐文治的坚持,在无锡国专创办十余年之后,赢得了文化名流的广泛认可。1936年,在无锡国专十五周年校庆之际,不少文化名流纷纷题词褒扬。如武进周徵如此赞誉:“十五年来,吾国之政变亟矣,学变亦亟矣。其有讲学不为燥湿轻重,而谋道如济饥溺,立志以宏斯文,治事迄今,历十五寒暑如一日,老当益壮,方且未已者。此非我太仓唐蔚芝先生之志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乎!”[32]长沙陈朝爵更是不吝赞词,他说:

有太仓唐蔚芝先生,生桴亭陆子之乡,居东林遗迹之地,洞大瀛九州之识,抗天下兴亡之责。闳建序舍,广延耆宿,专以国学教士。无锡一校,名闻海内者,亦越一十有五年。人才蔚兴,先后相望,微茫坠绪,于以弗绝。先生平日诲人之言,裒然成书,布在远迩,大抵皆发挥诸经大义,弗为戋戋小识,而诂训雅言,靡弗甄考,故从学者,咸彬彬焉,有博文约礼之风。然则先生之学,诚救世之学,其教诚救世之教。而其事之美,其泽之远,即可与秦汉宋明诸子并传于无穷。吾知海内仰望先生者,孰不祝先生以其一身任天下之重,而以其一校卜一国贞元剥复之机也哉![33]

不论是周徵十五年如一日弘扬斯文之业的赞誉,还是陈朝爵救世之教可比肩秦汉宋明诸子的褒扬,都代表了当时文化名流对无锡国专的高度赞赏。

不仅国内文化界人士对无锡国专高度赞誉,就是海外的文化界人士,也对无锡国专赞誉有加。1935年,新加坡华侨吴可培,“请求唐校长惠赐近影,列入圣哲画像记”[34]。1931年,国联教育考察团中的培根到国专参观。培根在演讲中说,他“对于东方民族如何保存其固有之文化的问题,甚感有研究兴趣。在现今生存竞争的时代,凡一个国家求生存于世界,必当先使国民自觉,而国民自觉心之发动,惟有藉‘国学’以发扬光大之,而后可以保持各国固有之民族精神,此尤需研究本国历史和固有文化。贵校为研究‘国学’之最高学府,负有保存固有文化之责,与普通学校之使命不同”[35]。其对无锡国专独特使命定位的阐发与称誉其为最高学府的褒词,正代表了不少国外友好人士对无锡国专的态度。

(三)学子们的追慕

对于学子们对无锡国专的向往,《国专月刊》曾这样描述:“本校自创办以来,校长唐蔚芝先生的德高望重,规划有方,得以日臻发达。盖以风气转移,渐重国学,于是四方学者,接踵而至。”但是,“限于校宇,实不能容”,这导致负笈求学的青年“后至者徘徊门墙之外,至有仰止懊丧而去者”。[36]自此可见,无锡国专对不少青年学子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即使在内迁广西的途中,也有不少学子投考。比如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家的陈旭麓,就是在国专到长沙中转时,决意放弃孔道国学专修学校的学业,以高分成绩考入无锡国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