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国大学教育融合:学与课程的杂糅

民国大学教育融合:学与课程的杂糅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表2可见,此时期国专的课程设置上不再像专修馆时期,单有经史子集范围内的课程,而是增加了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文学史、国学概论、哲学概论、西洋文学史、教育学等许多西方化的、现代意义上概论性的课程。至第二学年国学基础必修课逐步减少至32学分,选修课增多至24学分。总之,在无锡国专的课程设置中,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都被包含在内。

民国大学教育融合:学与课程的杂糅

无锡国专的课程设置,在初创时期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时期,有所不同,这里分述如下。

在初创时期的无锡国学专修馆,对于其课程设置,钱仲联曾在《无锡国专的教学特点》一文中提到,“国专创办初的三届,不称学校,而称‘国学专修馆’,顾名思义,国学就是旧时代所称的经、史、子、集,不同于今天大学中文系的教学内容。名称是‘馆’,说明它和一般大专也不尽相同。”[27]这意味着在专修馆时期,大体沿袭了传统书院的课程设置,没有西方舶来的现代意义上的课程。

国学专修馆于1921年2月27日正式开馆上课。唐文治亲自到馆讲授经学(含《论语》《孝经》《孟子》)及古文读法,每日两节;朱文熊讲授子学、文选及小学(文字训诂之学);经部选用《十三经读本》;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作为史部教材;选浙江书局之《二十三子》和唐文治撰写的《宋五子大义》作为子部教材;选唐文治编撰的《政治学大义》《国文阴阳刚柔大义》和《古人论文大义》,段注所著的《说文解字》《昭明文选》,正续所著的《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等作为集部教材。如此一来,基本包涵了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中重要的著作。

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要完全保持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是相当困难的。在这一点上,无锡国专也未能免俗。它在向民国政府教育申报立案改制后,在课程设置上,参照国立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的课程架构,开始向现代的、西方化的课程体系靠近。其课程的具体设置情况如下。

表2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各学年学程学分及纲要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www.daowen.com)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十五周年纪念册》,无锡民生印书馆1936年版,“各学年学程学分及纲要表”。

由表2可见,此时期国专的课程设置上不再像专修馆时期,单有经史子集范围内的课程,而是增加了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文学史、国学概论、哲学概论、西洋文学史、教育学等许多西方化的、现代意义上概论性的课程。课程安排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一学年重国学基础的学习,课程大多为必修,记学分40分,选修课仅有11分。至第二学年国学基础必修课逐步减少至32学分,选修课增多至24学分。到了第三学年,必修课已经减少至11学分,选修课大增至43学分。这也是与西方化的课程构架对接的结果。另外,在整个课程构架中,对国学重要原著典籍的阅读研究,对文字、修辞、韵文、版本目录等国学研究方法方面的训练,仍然占着较大的比重。

不得不在此指出的是,此期的无锡国专,为了适应战时社会的特殊需要,教会学生在战乱中生存必备的急救知识,特别重视由西方传入的看护和卫生知识,将看护学引入了课程体系中,刻下了深刻的时局变动的烙印。

总之,在无锡国专的课程设置中,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都被包含在内。其意在于,让学生充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培养学生的人格,达到“正人心,救民命”的目的。同时,为了扩宽学生看待国学的眼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真正实现“研究本国历代文化,明体达用,发扬光大,期于世界文化有所贡献”的教育宗旨,将不少西方化、现代性的课程纳入课程系统中,显然具有新旧兼容、中西兼摄的特点。至于新亚书院在课程设置上的特点,也与此类似。下面,我们就做一仔细考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