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从清华国学院来看起。总体来看,清华国学院的课程分为课堂演讲与专题研究两种类型。课堂演讲根据其教学内容与性质,又可分为普通演讲与专门演讲。而专题研究是学生在教授指导下从事的学术活动,以撰写论文为主要任务。下面分别论述之。
(一)课堂演讲
课堂演讲是清华国学院的主要课程,分为普通演讲与专门演讲两种形式。前者由教授指定,每周至少一小时。所讲或为国学根底之经史小学,或治学方法,或本人专门研究的心得。此种普通演讲,凡本院学员,均须到场听受。该课程“为本院学生之所必修,每人至少须选定四种。由教授择定题目,规定时间,每星期演讲一次或二次,范围较广,注重于国学上之基本知识”[19]。
如王国维之《古史新证》,以其时前几年发表的论著为纲要,并注入自己的治学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特别是其首创的“二重证据法”,以地下出土之文物与古书所记载之史学互证,为研究古史开拓了一个新门径。而梁启超所讲授的《中国通史》《历史研究法》等,为研究古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赵元任开设的有《普通语言学》《方音学》等,其中可供学生选修的《普通方言学》有三大突出特点:“注重实地考察;注重古今会通,也就是用新观点研究旧材料;致力于中西文化的融合,即用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言。”[20]他的课站在语言学最前沿,是对开拓新方向价值理念的自觉实践。此外,还有讲师李济开设的《人文学》与《考古学》等,其中《考古学》是分别为研究院学生和大学部学生开设的,其记录者章熊在向师生介绍李济考古学研究时写道:“李先生的这篇演讲,不独把考古学说了个概略,并且还使我们对它产生了不少研究兴趣,所以我愿意把它介绍给读者。”[21]以上这些普通演讲,对学生可谓是影响深远。而清华国学院的价值理想也在课程中不断得到自觉实践。
国学院各教授及讲师之普通演讲一览表如下(1925年9月—1929年6月):
表1 国学院各教授及讲师之普通演讲一览表
续表
(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国学论丛》之《研究院纪事》,1927年第1卷第1期;《清华周刊》第383期;《国学论丛》第1卷第3号;《清华周刊》第393期;《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15期。
1927年研究院课程略有增改,王静安除原有普通演讲外,于每星期四加授仪礼一小时。梁任公先生之《历史研究法》暂时停止,新开《从历史到现实问题第一讲至第五讲:经济制度革新问题》。此题对于学生了解现实情形极为重要,故性质公开,除本院学生必须听讲外,大学部及旧制学生均可旁听,讲完后继续讲《历史研究法》。李济先生之《普通人类学》改为《考古学》。陈寅恪先生于每星期二加授《梵文》一课,该课以《金刚经》为课本。[22]1928年第四年之始,王国维先生已离世一年多,梁启超因病辞职回到天津,清华国学院的主要课程与事务由陈寅恪主持。陈寅恪的主要课程是《梵文文法》与《唯实二十论校读》,而新来的讲师马衡与林志钧分别授课《金石学》与《人生哲学》。
至于专门演讲,则由特别讲师,专就一定之学科范围演讲一次或多次,学员研究题目与此有关者,均须到场听受。这种课程完全为专修某课程的学生而设,不对外开放。例如清华国学院请梁漱溟先生长期演讲,讲题为“人心与人生”,时间为每星期五下午四时至六时。
(二)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清华国学院的主要课程,以撰写论文为主要任务。正如《清华学校研究院章程》中所说,“本院开学之日,各教授应将其所担任指导之学科范围公布;各学员应与各教授自由谈话,就一己志向兴趣学力之所近,择定研究之题目,限於开学后两星期内,呈报讲师,由其核定备案。核定后,应即随时受教授指导,就此题切实研究,大体不得更改,以免旷时杂鹜之弊。”也就是说,学员在教授指导范围内选定研究题目,在一年内进行研究。这种专题研究不仅与学生的兴趣与学力相一致,也契合教授平时之所研。在这种自由的研究风气中,教授与学生同气相合,自然能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清华国学院专门研究之学科,共分23科,也就是教授的指导范围,具体如下:经学、小学、中国史、中国文化史、中国上古史、东西交通史、史学研究法、中国人种考、金石学、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诸子、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佛教史、佛经译本比较研究、中国文学史、中国音韵学、中国方言学、普通语音学、东方语言学、西人之东方学、中国音乐考。[23]
为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学力与兴趣的研究题目,梁启超在清华国学院与学生举行过多次谈话。开学不久时(1925年9月11日下午),梁启超召集学生开会时说道:“连日与诸君讨论研究题目,虽未确定,已能略见大概,均各有相当价值。至以后研究方针,有为诸君所应共同了解者,须为诸君言之。”[24]在梁启超看来,常与学生接触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研究习惯的重要方法,也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最好途径。之后,梁氏又反思此次与学生的谈话太过于空泛,于是再次与研究院同学进行谈话(1925年9月13日),讨论如何选择研究题目以及指导方针。在这次谈话中,梁启超提出了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一、养成做学问的能力;二、养成做学问的良好习惯。”[25]在做学问的能力方面,梁启超提出了“明敏、密察、别裁、通方”的八字方针;在养成做学问的良好习惯方面,梁氏亦提出了“忠实、深切、敬慎、不倦”的要求。
在清华国学院的课程中,金石学、诸子、经学、小学等显然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学术,其余则属于西方学术[26],其中西学术兼容的特点是明显的。下面,我们再来看无锡国专的课程设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