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高尚完全之人格”的教育理想是清华国学院在德育方面的价值追求。在1925年9月清华学校开学典礼上,曹云祥校长表达了对养成学生人格的关切,他反复强调:“所谓教育,并非专事诵读而已,是欲养成高尚完全之人格,为立足社会之准备。否则,教育失其本旨。”[1]在学识与道德修养二者之间,曹云祥更看重道德修养,他认为“学识易求,道德难修”,希望同学们在平时讲求学问之外能于道德上多用功。“至道德一端,尤以大量涵养毅力为立身处世之根本”[2]。否则学识虽强,因道德未修,导致眼光浅窄、不知从大处着想,所以不能成就大业。于是针对当时学校一些学生缺乏道德涵养,教育界屡受社会批评的现状,曹云祥提出“人格问题”。
梁启超也曾经大声呼吁:“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3]什么是现代人?在梁氏看来,就是要求学生走出闭门读书的圈子,关心政治、参与政治,做一个与时代接轨的读书人,走出个人狭小圈子,时刻关心国家大事,这是针对当时社会形势而言的。在《为学与做人》演讲中,梁启超反复告诫学生,进学校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求学问,“为的是学做人”。根据孔子提出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命题,梁氏认为“教育应该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在智识与道德中,梁启超亦是重视道德。在他看来,“如果想做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如果你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最后,梁氏满怀深情地呼吁,“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4]在《北海谈话记》中,梁启超亦是热情洋溢地指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至于知识一方面,固然要用科学方法来研究,而我所希望的,是科学不但应用于求知识,还要用来做自己人格修养的工具。”[5]梁氏极其重视道德修养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不仅鼓励学生做一个与时代接轨的读书人,更鼓励学生把科学知识作为人格修养的工具。他深知完善的人格修养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个人成就事业的关键。因而梁氏十分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养成高尚人格的熏陶。
清华国学院以养成“高尚完全之人格”作为教育理想,体现出教育理想的独特图景。在当时重视实用和功利色彩的教育风气中,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而清华国学院始终坚守培养学生高尚人格,注重人格培养,开创出教育中的新风气。
当然,养成“高尚完全之人格”只是清华国学院人才培养指向的一方面,除此之外,“通才硕学”也是其培养指向的另外一个不可或缺的侧面。梁启超曾说:“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6]这种厚实墙基象征着清华国学院培养“通才硕学”的教育理想。清华国学院对自己的人才培养宗旨曾有如下表述:“研究高深学问,造就专门人才。”这种专门人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以著述为毕生事业者;二是各种学校之国学教师。[7]清华国学院在培养人才中,不仅要造就专门研究者,还要培养国学教师。而这种国学教师,并非“为某一校造就师资,乃为中国培养通才硕学”[8]。
何谓“通才硕学”?“通”即是贯通,对中西、古今、文理之学各有涉略,均能有所了解。硕学也,即学问广博。正如王国维在《国学丛刊序》中谈道,“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9]在20世纪教育史发展历程中,培养“通才硕学”是清华国学院呼应时代的自觉选择。在新旧学问嬗变之际,只有精通中西、古今之学,才能更好解决时代难题,挽救国家与民族的命运。
继吴宓之后,曾任清华国学院主任的梅贻琦亦是“通才教育”思想的践行者,即主张学生在求学时代必须进行“通识”训练。他本人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的学生这样评价他:(www.daowen.com)
听音乐、看平剧、鉴别书画、欣赏诗词,都有极高的修养……但平时看书的范围很广,除最新物理、工程等书报都经常研读以外,本来四书烂熟,五经时常引用,史地、社会科学的基础一点儿不忽略;最忙的时候,床头仍有英文《读者文摘》与王国维《观堂集林》。他学识丰富,见解卓越,与许多科的专门学人都谈得拢。[10]
梅氏是学电机出身的,研究物理、工程是自然的事,但对艺术有相当好的修养,又能通晓中国传统经典与西方社会科学,就殊为难得了。
在主持国学院事务时,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亦有所发挥。从1927年撰写的《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一文中,可以略微窥探其“通才教育”思想,“清华大学学程为期四年,其第一年专用于文字工具之预备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普通训练,其目的在使学生勿囿于一途,而得旁涉他门,以见知识之为物,原系综合连贯的,吾人虽强为划分,然其在理想上相关联相辅助之处,凡曾受大学教育者不可不知也。”[11]在梅贻琦看来,通识训练的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研究视野,使其全面理解和把握知识图景,而不囿于一途。这对于国学院学生也不例外。只有旁涉他门学科,对古今文理中西之学各有涉略,才能发现知识相关联相辅助之处,进而丰富学习力,为成为“通才硕学”打下基础。
总之,清华国学院培养具有“通才硕学”“高尚完全之人格”的思想,正是为学与做人统一的教育传统在其育人理想设定上的投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