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华民国大学:对模仿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中华民国大学:对模仿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西化教育的审查、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融汇中西教育、文化的设想,新亚书院同样走得相当远。新亚书院的倡导者们之所以将极大的热忱投入到书院的创办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因是,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受西方高等教育的影响至深,陷入了“模仿主义”的泥淖中。新亚书院的另一名创办者唐君毅,也大力提倡培养中国人的教育。1913年8月2日,唐国安病逝,周诒春继任校长至1918年元月去职。

中华民国大学:对模仿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在对西化教育的审查、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融汇中西教育、文化的设想,新亚书院同样走得相当远。

新亚书院的倡导者们之所以将极大的热忱投入到书院的创办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因是,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受西方高等教育的影响至深,陷入了“模仿主义”的泥淖中。而一个中国人,应该是了解与爱护本国的民族文化,拥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立志为国家做贡献的人,这才是当时社会所必需的人才。因此,钱穆所倡导的理想的中国人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热爱自己本国的历史与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同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完善的人格。这样的教育,需要通过新亚书院这样的机构来实现。对此,钱穆曾说过:“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为着栽培中国青年而创办此学校,中国文化有其五千年的悠长传统,必有其内在可宝贵之价值,我们该使中国青年,懂得爱护此传统,懂得了解此传统之内在价值而能继续加以发扬与光大。”[33]由此可见,钱穆创办新亚书院正是志在把中国青年培养成为这样的中国人。

新亚书院的另一名创办者唐君毅,也大力提倡培养中国人的教育。唐先生曾说,“我们学校之教育理想……希望同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34]

正是由于两位创办者的共同倡导,新亚书院才会针对西化教育的弊病,极力培养可以传承中国文化且服务社会的中国人。

综上所述,清华国学院、无锡国学专修馆、新亚书院都是在对西化教育进行审慎而细致的反思的基础上,才提出了自己将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精华融于一炉的设想。这在教育现代化的浪潮中,是少有的先知先觉的思想。

【注释】

[1]《清华学校研究院缘起》,载《清华周刊》1925年第339期。

[2]曹云祥:《西方文化与中国前途之关系》,载《清华周刊》1924年第326期。

[3]王桐荪等选注:《唐文治文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4]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十五周年纪念册》,民生印书馆1936年版,第16页。

[5]苏州大学校史编写办公室: 《唐文治年谱》,苏州大学1984年版,第85页。

[6]王淞涛:《唐蔚芝先生训话》,载《新无锡》1925年7月4日。

[7]王淞涛:《唐蔚芝先生训话》,载《新无锡》1925年7月4日。

[8]钱穆:《新亚遗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64页。

[9]钱穆:《中国历史精神》,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86页。

[10]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6l~162页。

[11]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页。

[12][英]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172页。

[13]闻一多:《美国化的清华》,载《清华周刊》1922年第247期;梁实秋:《集稿余谭》,载《清华周刊》1922年第248期。

[14]毕树棠:《二十年来清华文坛屑谈》,载《国立清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刊》,清华大学1931年版。

[15]梅汝璈:《我们今后的努力:二种基本建议》,载《清华周刊》1924年第311期。(www.daowen.com)

[16]施滉:《对于清华各方面之建言》,载《清华周刊》1924年第10次增刊。

[17]贺麟:《其故何在》,载《清华周刊》1919年第182期。

[18]《清华出版物》,载《清华周刊》1921年第210期。

[19]《清华学校校歌》,载《清华周刊》1924年第307期。

[20]周诒春(1883—1958年),亦名贻春,字寄梅,男,汉族,安徽休宁人,生于湖北汉口。1903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1912年4月,任清华学堂教务长,改为清华学校后任教务长,后任副校长。1913年8月2日,唐国安病逝,周诒春继任校长至1918年元月去职。在任期间,首先提出把清华由留美预备学校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主持修建清华早期四大建筑,推行德智体全面教育。

[21]曹云祥(1881—1937年),字庆五,男,汉族,浙江嘉兴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商业管理硕士学位。1921年任北洋政府外交部参事,1922年任清华学校校长,1928年去职。

[22]傅振伦:《七十年所见所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41页。

[23]陈平原:《老北大的故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2~93页。

[24]唐文治:《唐文治自订年谱》,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531页。

[25]苏州大学校史编写办公室:《唐文治年谱》,苏州大学1984年版,第47页。

[26]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 《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91页。

[27]刘露茜、王桐荪编注:《唐文治教育文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

[28]王桐荪等选注:《唐文治文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4页。

[29]唐文治著,陆远编:《大家国学——唐文治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页。

[30]唐文治著,陆远编:《大家国学——唐文治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页。

[31]唐文治著,陆远编:《大家国学——唐文治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04页。

[32]钱仲联:《无锡国专的教学特点》,载《江苏文史资料》1987年第19辑。

[33]钱穆:《新亚遗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59页。

[34]唐君毅全集编委会编著:《唐君毅全集》(卷九),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版,第50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