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西教育融合视野中的民国大学:昌明文化的拯救国家运

中西教育融合视野中的民国大学:昌明文化的拯救国家运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倡导西学之风愈演愈烈,传统文化遭到批判,昌明文化以挽救国家、民族命运的观念日益深入知识分子心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清华国学院始终坚守着“研究国学、昌明文化”的理想,想要承担起促进国家民族发展的重任。这是清华国学院创办之初,主事者将学术、文化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关联的设想。通过研究国学,昌明中国文化,并将中西文化精华融合,对国家前途命运发展发挥深远影响,这成为清华国学院孜孜追求的理想。

中西教育融合视野中的民国大学:昌明文化的拯救国家运

随着倡导西学之风愈演愈烈,传统文化遭到批判,昌明文化以挽救国家、民族命运的观念日益深入知识分子心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清华国学院始终坚守着“研究国学、昌明文化”的理想,想要承担起促进国家民族发展的重任。

在《清华学校研究院缘起》中,曾这样写道:

良以中国经籍,自汉迄今,注释略具,然因材料之未备与方法之未密,不能不有带於后人之补正。又近世所出古代史料,至为夥颐,亦尚待会通细密之研究。其他人事方面,如历代生活之情状,语言之变迁,风俗之沿革,道德政治宗教、学艺之盛衰,自然方面,如川河之迁徙,动植物名实之繁颐,前人虽有纪录,无不需专门分类之研究。至于欧洲学术,新自西来,凡哲理文史诸学,非有精深比较之考究,不足以挹其精华而定其取舍。要之,学者必致其曲,复观其通,然后足当指导社会昌明文化之任。[1]

从整体上来看,这段话表达了清华国学院研究创办的几个缘由:一是由于中国古代经书典籍出现材料不全和方法较少的情况,需要通过后人不断研究进行补充和修正;二是因考古发掘的兴起,使古代史料数量骤增,亦需要全面细致地加以研究;三是在人事与自然方面,虽然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事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仍然需要继续进行专门分类研究;四是从西方传入的欧洲学术种类繁多,只有通过精深比较研究,才能挹取精华,进一步决定如何取舍。最后,主事者提出一种超前的理想,那就是希望学者致力于研究国学,对国学达到全面了解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自觉承担昌明文化、指导社会的重任。这是清华国学院创办之初,主事者将学术、文化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关联的设想。他们想要把研究国学作为一种手段,实现昌明中国文化的远大目标,希望能够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贡献一己之力。(www.daowen.com)

清华国学院之所以把昌明文化的学术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这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穿洋跨海而来,大肆涌入中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强烈冲击。由于输入的西方文化存在参差不齐的现状,对中华民族产生着光怪陆离的影响。因此,如何融合西方文化成为摆在知识分子面前的难题。“且其所输入之文化,果皆西人精华,而非徒具形式否耶?是不能不生疑问。若徒具形式,而无精神,则植诸中华断不能得完全之美果。准斯以谈,则吾人今日所汲汲者,不在输入文化,而在将输入之文化,如何融合,如何承受,令其有实用于国家。”[2]在输入我国的西方文化中,既有糟粕,也有精华。如果将文化糟粕融入中国文化中,必定产生不良后果。只有挹取西方文化精华,并植入中国文化中,才能实现昌明中国文化的理想。在这里,昌明文化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为国家民族命运的改变提供价值、思维等支撑力量。

通过研究国学,昌明中国文化,并将中西文化精华融合,对国家前途命运发展发挥深远影响,这成为清华国学院孜孜追求的理想。无锡国学专修馆的理想使命,虽然在表述上与清华国学院不尽一致,其实质却并无二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