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西教育融合视野中的民国大学及国学专修学校

中西教育融合视野中的民国大学及国学专修学校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专门指出,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后三次易名,于1930年1月7日,最终定名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为当时全国唯一正式立案的国学专修学校,学制为三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张君劢、牟宗三、徐复观等先后到此讲学或任教,一时之间,新亚书院被视为儒学复兴的基地。在中西教育的接触中,它们必然会碰撞、冲击。

中西教育融合视野中的民国大学及国学专修学校

(一)清华国学

关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名称问题,有人称之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也有人称之为“清华国学研究院”,还有人称之为“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那么,究竟哪一个说法更准确些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专门指出,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为了说得简单一些,也可称之为“清华国学研究院”或“清华国学院”,但是,不能称之为“清华大学国学院”,那就不准确了。因为国学院的存在时间是1925年到1929年。其间,清华一直被称为“清华学校”。到1929年,清华国学研究院停办后,清华才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二)无锡国专

无锡国专,全称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原名为“无锡国学专修馆”。1920年12月,由施肇曾(1867—1945年,字鹿珊,号省之,苏州吴江震泽人)、陆勤之(1867—1948年,江苏太仓人)等发起,创设于无锡惠山之傍。恭请近代国学大师唐文治(1865—1954年,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江苏太仓人)任馆长。后三次易名,于1930年1月7日,最终定名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为当时全国唯一正式立案的国学专修学校,学制为三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无锡国专开始了其漂泊生涯,先是暂避湖南,后又避走广西南部办学(简称“国专桂校”),不久后又在上海办有无锡国专(简称“国专沪校”)。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内迁广西的无锡国专于1946年6月回迁无锡,上海分校继续开办,均由唐文治任校长。1949年9月,无锡国专更名为“中国文学院”,分为哲学地理历史三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无锡国专于1950年6月并入无锡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语文系。

(三)新亚书院(www.daowen.com)

新亚书院于1949年由钱穆、唐君毅、张丕介等知名学者创办,初创时名为“亚洲文商学院”,次年3月改组并易名为“新亚书院”。新亚学院早期的教授,不乏享负盛名的学者,如曾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吴俊升,是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年)的学生;经济学教授杨汝梅是当时誉满中国的金融学家;甲骨文专家董作宾、书法家曾克耑、历史学家左舜生、国学家饶宗颐、罗香林等皆曾在新亚书院任教。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张君劢、牟宗三、徐复观等先后到此讲学或任教,一时之间,新亚书院被视为儒学复兴的基地。1959年,新亚书院接受香港地区政府的建议,改为专上学院,参加统一的文凭考试,同时接受香港地区政府的资助。1963年,由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联合,组建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成为成员书院。

(四)中西教育融合

要明确何谓中西教育融合,首先就须明确什么是“融合”。从语义分析的角度来说,“融合”就是通过特定的手段和方式,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事物合为一体,使之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形态。这一新的形态既保留了融合前各事物独有的特征,又衍生出一些新特征。

明确了何谓“融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什么是“中西教育融合”。在笔者看来,“中西教育融合”既是一个过程范畴,又是一个结果范畴。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动态样式来把握它:①接触。由于特定的历史因缘,中西两种不同的教育传统在传播中发生接触,进而引发结合的可能。②筛选。每种教育传统都具有张扬自己和排斥他种教育传统的特性,中西教育亦然。在中西教育的接触中,它们必然会碰撞、冲击。在这样的碰撞、冲击的过程中,会发生类似于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实现优胜劣汰。③融合。经过筛选,两种教育传统中存留的教育要素,通过不断的尝试,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新的教育形态。至此,中西教育融合就完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