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要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学校其他各项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内部各方面的关系,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内外各要素的协调,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和谐同步。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相协调
在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上,我们要认识到,社会文化是主文化、大文化,校园文化是从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具有明显不同。从范围上看,校园文化主要局限于学校内部,它是社会文化一个局部领域的文化形态,而社会文化是存在于各个领域的一般文化;从主客体上看,校园文化主要由学校师生员工创造,惠及对象也是校内师生员工,而社会文化的主客体则是社会民众;从内容上看,校园文化主要关于学校教学、研究、管理等各方面,而社会文化内容则是社会生活本身,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又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校园文化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但它并不是封闭的。校园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动态的、开放的,社会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系统的重要来源,对校园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同时,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也有重要的辐射和促进作用,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校园文化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晴雨表,它促进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造就、熏陶人才的独特品格和精神风貌以及营造高等学校这个特殊群体共同形成的特有的文化氛围来实现的,并从根本上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可见,校园文化不能脱离社会文化的大背景谈建设,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必须紧跟社会文化发展的潮流,与其相适应,时刻处于动态的变化和发展当中,以创新的精神和行动迈进。基于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差异,校园文化想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服务于学校教学育人的根本任务,立足于本校的实际,坚持自己的个性,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就会混同于社会文化,或千篇一律,这将不利于校园文化长久持续地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相协调
高校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教学、科研、科技服务、党建、校园文化、人才队伍、国际化、后勤服务等诸多内容,校园文化建设仅是其中一项工作。但校园文化建设又与高校的其他各项工作保持着密切联系,因此,必须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协调起来,使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与学校整体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统一起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首先,应当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全局统筹考虑,在制订学校中长期和年度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校园文化的权重,将校园文化建设摆到恰当的位置,并根据学校的总体规划和目标,为校园文化建设设定相应的目标和任务,使得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步调一致,协调统一。
其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之间建立互通、联动机制,使各方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硬件资源等能够互通互享,使校园文化建设在更广的范围,以更加多样的形式得以开展。如创造条件使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科研工作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活动,结合社会服务开辟学生教育活动基地,结合国际化开展留学生的文化交流活动等。通过建立这种协调机制,使学校的各条战线都能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来。(www.daowen.com)
再次,结合高校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任务和目标,加强融入机制建设,明确全校教职员工在思想育人工作方面的职责,将思想育人融入进教育实践的全过程。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渗透到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之间相协调
在论述大学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部分时,我们介绍了校园文化的内部结构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同时,这四个方面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使四方面的内容内在统一、协调发展。但事实上,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重活动而轻制度、重表层而轻深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活动繁多,学校缺乏统一规划,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学生疲于应付且收获有限。个别高校动辄大兴土木,投入大笔资金修路造林,但对提炼和推广学校的内核精神却兴趣不大,大学精神、校训等常被抛诸脑后,甚至已在学校学习、工作和生活多年的师生仍不知道自己学校的大学精神和校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部分领导急功近利,热衷于做表面工作等有关。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必须协调发展,做好整体规划,给每部分内容以合理的定位,特别是对于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要更加重视,绝不能顾此失彼,偏倚一方。
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不协调,除表现为上述各层次发展的不平衡外,还表现为各部分内容发展方向的不一致性。健康的校园文化应当表现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具有内在一致性,各组成部分应朝着同一个方向,为达成同一个目标而贡献力量。一般而言,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统领着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方向,学校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都将围绕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愿景等来开展。但当前高校中各部分内容建设的不一致却屡见不鲜,如校园环境建设片面追求新颖时尚,却不能体现本校的办学历史和发展特色。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在设计和规划阶段,就应当根据本校发展特色和实际,明确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和目标,使其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能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各部分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四)校园文化建设载体之间相协调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种类多、数量多,但重复性高,层次低,难以形成优势和品牌项目,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和提升作用有限。因此,要统筹好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合力,就必须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是打造品牌。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科学分类,突出重点,如按照科技服务、学术创新、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等将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合理规划,确定每一领域的建设目标,并明确各自主要的依托单位和平台,着力在各个领域培育出品牌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培育若干领头羊,并由其带动全校都参与其中,服务于整体品牌的建设,避免各单位活动的低层次、无意义的重复。二是充分调动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积极性。由于校园文化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要重点抓住学生社团和学生班级这两个主体。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在各社团、各班级间建立起良性的协作和竞争机制,使全校学生都能够有恰当的途径参与到活动当中,并通过社团、班级培养自己的竞争和合作意识。
学校的网络、校报、杂志、广播、橱窗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但目前这些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在新媒介日渐盛行的背景下,部分高校的不同媒介仍然各自为政,缺乏相应的融合,从而导致整体效应不突出。因此,这些校园文化建设平台要达到效应最大化,就必须走媒体融合之路,从组织、内容、队伍、平台等多方面着手,提升专业化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使各媒体间在内容上要相互衬托,在介质上要相互融合,各媒体“和而不同”,如校报刊载的重大事件,电视上会配以专题片;新闻网除图、文作品外,也要融入影、音作品等。这样,才能避免各说各话,形成相互协调和配合,达到宣传效应的最大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