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明确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文化设施、文化队伍、人文景观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而校园精神、文化心理、文化制度等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软件”。“硬件”建设是“软件”建设的基础,“软件”建设是“硬件”建设的条件。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可偏废。当前部分高校客观存在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的倾向,对于这些高校,更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对校园文化建设做出全面、长远的考虑,更要重视软件建设的作用。
(二)时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然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趋势。在世界范围开放的状态中,各种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碰撞,各种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现代化迈进。这种文化的嬗变加快了我国社会文化走向综合化。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更加现代化、更加开放,但并不能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显然,校园文化由于具有超前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必然在这场文化革新中走在前列。然而,在社会文化中,有很多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又无时无刻不与校园时代文化进行融合,校园文化正是在这种融合中发展。
(三)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文化的共同特征,发挥着社会文化应有的作用,遵循着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体现着社会文化的共性。(www.daowen.com)
然而,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校园文化应表现出其个性。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卓尔不群、独具个性,才能在多元化的格局中立足、发展。每一所学校有自身历史的、文化的传承,大学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文化的个性,没有文化的个性,就难形成富有特色优势的大学。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学校本身的发展历史,认真总结学校的传统、精神、特色,提炼、培育和弘扬学校的文化个性与特色,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向纵深发展。
(四)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既要抓普及,吸引师生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使人人参与、人人发展,又要抓提高,使校园文化建设上水平、有品位;既照顾到大多数人的需要,也要满足高层次的需求。例如,群众性的文体活动、科普知识讲座等即是校园的大众文化,属于普及型文化;而美声、钢琴等文艺内容的鉴赏、文学创作、科技制作等就属于较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从师生员工的实际出发,既抓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又抓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才能促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倡导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为基本内涵,以求真为目标、以创新为灵魂的科学精神。大学是传播科学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地方,大学里所崇尚的科学精神要求对个性多元化进行包容,各种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在大学相互交流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在新的视野中推动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精神为大学发展注入了坚强的生命底蕴,并发挥出强有力的价值导向、群体凝聚力和社会辐射力等功能。所以,科学精神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是大学生机和活力之所在。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以求善求美为目标,坚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人文精神。纵观有成就的科学大师,无不具有深厚的人文功底。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专家。”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努力做到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