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主体作用及发展方式

大学生主体作用及发展方式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能否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是校园文化建设能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凸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要环节。因此,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和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生社团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作用上,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学校连续多年举行的“两会代表返校活动”“人大校友校园招聘会”“人大校友就业指导讲座”等活动,较好发挥了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主体作用及发展方式

(一)优秀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榜样人物就像一根擎天巨柱,支撑起人们的思维空间,展现一个民族深厚的内在品质和孜孜不倦的奋发追求,他们给了一代代人拼搏进取的动力。榜样的精神与行为是时代的精华和其他人努力的方向。大学生都是青年人,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世界观、价值观都还没有完全定型。优秀学生的行为和精神可以更好地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像舍身救人的张华、把青春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徐本禹、携妹求学十二载感动中国的洪战辉……他们的事迹不断地在高校学生中引起震动,鼓舞着大学生学习成长。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宣传和树立大学生优秀典型,凝练大学生精神,努力发挥榜样人物的作用,去感染、促进、带动大学生积极成长,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载体作用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的主体性除了在高校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竞争力及气质和修养外,还主要体现在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对活动内容的选择性,在参与过程中的创造性等各个方面。参与的主动性指学生主动地根据自身教育情况以及自身、社会需要主动参与、接受教育活动。能否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是校园文化建设能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凸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要环节。丰富的校园社团活动正是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主动性的良好平台。

高校大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性校园组织。我国高校学生社团不仅数量多,学科覆盖面宽,而且学生参与广泛活跃。据调查显示,我国各大高校约有80%以上的在校学生都有参加过学生社团的经历。目前,全国高校中的各种社团不断涌现,校园里既有经学校批准的正式社团,也有学生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社团。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全校共有在册的学生社团124个,涵盖学术、理论、文娱、体育公益和实践六大类,不仅有荣获“全国十佳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有被誉为“业余团体、专业水准”的全国一流的学生艺术团,有在全国高校中极具影响力的学生媒体青年人大报社,有勇夺首届“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总冠军的学校篮球队和获得世界大学生男排冠军的校排球队,还有法律协会、电子商务协会这样的专业协会,陶行知研究会、自由人协会、拓展类协会等。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平台,被称为“第二课堂”“第三空间”,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开展的各种有益活动,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优化成才环境、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因此,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和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www.daowen.com)

大学生社团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作用上,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学生社团及其成员目标一致。学生社团是由不同的学生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有整体的目标,个体有个体的目标,这两种目标在社团活动中相互影响,逐步得到统一。(2)学生社团成员志趣相融。共同的积极的志趣往往会使不同的学生个体走到一起,互相促进和提高。一般而言,社团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其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志趣,所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社团活动不仅能使社团成员步调一致,使成员相互鼓励,增强信心和力量,而且还能加强社团成员间的信息沟通,增进相互的友谊,成为广大学生学习交往的有利平台。(3)学生社团成员智能互补。大学生社团成员间虽然志趣相投,但智能水平存在差异。有人想象力丰富,有人逻辑推理能力很强,有人反应敏捷,有人善于交际等。社团成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社团活动中,大学生可以得到很多专业以外的知识,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专业知识的局限性,突破课堂知识学习的局限性,实现不同学科之间、不同班级之间的文化交流。

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如何,往往从学校社团活动的情况可以看出。社团活动可以改变单调的学习、工作、生活模式,使文体活动生动活泼,使第二课堂形成风景线,使校园文化生活呈现出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健康向上的繁荣景象。校园里各式各样的社团海报,有的邀请著名学者开办讲座,有的举行各种竞赛活动、文化活动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学习课外知识、乐于培养自己能力的热情。

(三)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传承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代一代高校人建设、积累和传承而形成的,因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也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一所学校的精神、历史、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必须经过数代大学人的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不仅包括当前在这个校园内内工作、学习、生活的人,还包括曾经在这个校园里工作、学习、生活的校友。在一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校,把校友作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主体来加以宣传,极大地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底蕴的提高。《清华大学校志》《复旦大学校志》中都有关于校友情况介绍的篇章,一个个全国甚至世界耳熟能详的校友名字,鼓舞着在校师生和其他校友自强不息,形成了一种更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国人民大学自1987年以来陆续出版了四辑《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中国人民大学校友访谈录》,书中对在各行各业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校友进行了专访,校友从不同角度回顾了校园生活以及感受,无形中影响了在校的师生和其他校友。学校连续多年举行的“两会代表返校活动”“人大校友校园招聘会”“人大校友就业指导讲座”等活动,较好发挥了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就把“加强与校友的联系,积极宣传取得较大成就的校友的先进事迹”明确列为实施大学精神培育与弘扬计划,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之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可见一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