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和物质建设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两翼,人类的发展史充分表明,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具有政治、经济等无法替代的重要功能。
其一,文化赋予世界和人生以意义和价值。有学者指出,文化是一套蕴含意义和承载价值的符号体系,无论伦理,还是哲学、艺术,都以特定的方式构建着世界和人生的意义价值体系,其中核心的问题是人的终极关怀问题,即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何以存在以及人为何而存在,只有解决这些基本问题,人类才能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与超越感。
其二,文化维持和构建着社会秩序。这种秩序的较低层次在于“有序”,它可以在礼仪规范约束下形成,如中国传统的“五伦”思想,即构建了一个被费孝通称之为“差序格局”的伦理宗法社会。而这种秩序的较高层次在于“和谐”,这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审美的建构,这也正是为什么传统中国文化中“诗乐”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其三,文化是团结和凝聚全体民众的重要纽带。在同一文化体系内部,由于共同的语言、信仰、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社会成员之间会逐渐积淀出一种“集体无意识”,即彼此之间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文化体验,从而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
其四,文化还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强大功能。正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欣赏悲剧具有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的作用,鲁迅先生认为文艺是点燃国民精神的灯火,优秀文化能够激浊扬清、提升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准与精神境界。简言之,文化正如阳光、空气和水,是人类须臾不可或缺的心灵家园与精神动力之所在。
文化的这些功能集中地体现在文化对人的教化上,或者说,这些功能在实质上都可以归于对人的教化。在我国古代,“文化”一词本身就是“以文教化”之意。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今天看来,文化属于教育领域的一个范畴。所以,文化的核心功能或基本功能在于教化,提倡一种文化,也就是倡导一种教育,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尤其如此。
高校作为传承和创造文化的重要组织,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是先进文化建设的辐射源与示范区。正是由于高校校园文化的这一基本功能,要求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校园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丰富其内涵,提升其品位,彰显其风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帮助、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育人”为核心。高校校园文化是总体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总体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它不同于社会文化之处,就是它更强调自觉的“育人”功效,是要求自觉地以“育人”为核心功能的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在营造有利于学生精神成长的氛围,它不会像其他社会文化那样芜杂,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文化,这是与其自觉“育人”的核心功能相一致的。围绕“育人”这一核心目标,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成长方向
高校校园文化是多样的、包容的,不是单一的、排他的。高校师生是一个思想高度活跃的群体,他们继承思想、传播思想、创新思想,使高校成为思想的乐园、精神的故乡。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他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直接导致了文化选择的多样化,而高校就是要成为多样文化选择的培育园地,使这种多样的文化始终沿着科学、正确、健康的道路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校园环境、教师和大学生。(www.daowen.com)
校园环境不仅包括校园的物质设施,校规校制,还包括网络虚拟的校园环境,比如校园网等。作为高校校园文化要素的教师和大学生,他们代表着高校校园的精神影响力。高校的文化传统,既包括一贯的校规校制指导下的办学特色,也包括教师优良教风和学生优良学风上的持续发扬。由此可见,大学生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参与者;同时,又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接受者,是高校校园文化施加影响的主要对象。这种双重身份使得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具有自我教育的色彩,更有利于其独特教化功能的发挥。
(二)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校园文化功能的实现、文化建设的归宿,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这就意味着高校校园文化和作为对象的高校人之间是双向互动的,作为对象的高校人没有积极主动的接受,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就会落空。曾有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理轻文、培养模式单一、专业面窄、人文教育薄弱等弊端,降低了大学生对人文特征鲜明的社会文化的敏感性,致使人才培养当中出现了所谓“高分低能”“有知识无文化”等现象,从而弱化了文化育人的效果,影响到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如何在育人层面解决这一问题,是我国教育界提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初衷。其最高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大有可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首先强调的是能够推动或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这种教育与知识相关,但不以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为本,而是以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发展为本。这就表明文化素质教育是通过让学生了解比较全面的知识以推动其个性成长的。片面的知识塑造片面的人,只有全面的知识才能培育人完整全面发展。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使文化知识成为“为人”的“服务性”知识,知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一种工具和牵引,人才是目的;它反对的是把知识作为目的的教育倾向,在这种教育倾向中人成为工具。文化素质教育在启发心智、推动创新方面,同样发挥很大的作用。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坦言,一个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钱学森说:“小时候,我父亲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我的科学创新思维。”我国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强调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文、史、哲的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强调对文科学生要加强自然科学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要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注重实践性,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融为一体。文化素质教育正是发挥了“桥梁”作用,使文化的“育人”功能得以有效实现,才真正具有了愈来愈强劲的生命活力。
(三)大力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好大学生活动中心。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这是把高校校园文化当作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来讲的。这也是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对校园文化在育人功能上的肯定。2004年12月13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出台;2006年4月17日《教育部思政司关于2006年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发布,这些文件都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以上只是从高校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的基本功能的概括。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其他方面来看,如从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角度说,它既要重视校园精神文化的培育,也要规划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还要加强校园行为文化的引领;既要重视“大楼、大树”的“拔地而起”,也要重视“大师、大家”的“脱颖而出”,还要重视“大气、大爱”的“遍地开花”;既要设计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也要谋划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项目,还要培养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队伍。
从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角度来看,它的功能则要广泛得多。比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凝练、传承、发扬民族文化,也要选择、规范、整合时代文化,还要倡导、发展、推动创新文化。当然,这种凝练、传承、选择、规范、创新工作,都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与指导之下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担负起并担负好这一社会职责,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