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研究与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研究与发展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它是社会总体文化的一个部分,与其他非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密切联系,并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交互影响。大学生年龄大都在20岁上下,他们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与高校校园文化的独立性与稳定性特征紧密相连的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反思性。高校校园文化的高度与指向,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精神高度与趋势。上面述及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性,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予以格外关注。

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研究与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它是社会总体文化的一个部分,与其他非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密切联系,并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交互影响。然而高校校园作为一个独特的小社会,由于生活在其中的人群(高校师生)的特殊性,其文化也具有一些不同于非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质。这些特质的形成主要在于高校校园的主体特征、文化品格和价值追求。

首先,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创新性。这是作为其主体的青年大学生的特点使然。大学生年龄大都在20岁上下,他们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青年是最敏感的人群,时代性、探索性、创造性、革新性几乎都和青年紧密相连。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之所以能够以高校为发源地,就在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性,或者说,正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性,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了一个主体的基础。

深入把握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性,对于我们贴切地理解和合乎规律地培育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我们要理解高校校园文化的探索性,不要因为它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而否定它,探索性的负面体现往往是不成熟的、幼稚的,而这正是探索途中必然经历的过程。探索是个过程,对科学的探索、对人生的探索、对世界和社会的探索都是如此,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地自我扬弃、自力更生;高校校园文化的创造性和革新性都与此相连。其二,是要理解和把握高校校园文化的时代性,大学生是时代骄子,时代的弄潮儿,在他们的身上往往更能深刻地附着着时代的印迹,往往从高校校园文化可以看到时代文化的潮流和趋向。

对于培育高校校园文化来说,时代性与创新性要求建构一种激励机制,切实维护好校园文化主体—青年学子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校园文化更是一种需要鼓励的文化形态。时代性与创新性还要求建构起正确的高校校园文化引领机制,大学生往往还不够成熟,对于新事物也往往缺乏辨别能力,因此需要高校文化建设建构起切实有效的引领或引导机制,使大学生在困惑时有方向,有坚持。

其次,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内的”文化,因而具有很强的相对独立性与稳定性。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在反映整个社会变迁时不可能与之完全同步,往往会出现超前或滞后的现象,甚至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会出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不相符的情况。但是,大多数的大学校园文化从本质上而言,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所处的时代特征,并对社会变革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大学校园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是由其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高校校园是文化学术薪火传递之所,文化学术薪火传递也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因此,其文化便带有“学院派”色彩。教师之教,学生之学,是高校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文化活动,教和学的内容,又都是系统而不零散,深入而不肤浅的,所有这些就形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学院性特征。这种特征使得大学校园化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淀与传承,各自体现出不同于其他高校的某种内在特征。这就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稳定性。正是这一特征,使得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一旦形成,便成为高校的标志,很难改变。

独立性与稳定性的文化特征体现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校园媒体(校园网、校报、校园广播)文化、社团文化等,都较社会大众同类文化有着更为独立的质地。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校园文化比起其他类型文化在规范、深刻、完整、系统化等方面都有着更高的程度和形态,其底蕴更为深厚,传承更加鲜明。高校校园文化的稳定性特征要求人们在理解它时必须有一种文化史的眼光和素养,能够把握特定高校校园文化的源流和整体内涵。独立性与稳定性的特点也使社会大众文化的影响力在某种情况下变得微弱,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征服、引导了社会文化的大众性所带来的结果。比如“超女”选秀这一文化现象,在高校远没有在社会上影响大,据相关调查显示,只有较小比例的大学生关注这一大众文化现象。(www.daowen.com)

与高校校园文化的独立性与稳定性特征紧密相连的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反思性。高校师生是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有思想,有深度,有激情,有个性,充满怀疑精神,以他们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必然深受影响。比如,有些社会上炒作得很火热的影视大片和通俗文化读物,在大学师生中遭到了冷遇甚至批评;而严肃的、小制作的艺术电影和高深的学术著作,却始终在高校校园拥有自己的观众和读者群。高校师生更乐于理解文化产品的深层内涵,体悟诗的意境和人性美的光辉,甚至是抽象幽邃的哲学思考。

再次,高校校园文化在物质性基础上,更以精神性文化为内在特征。精神性诉求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又一个基本特征。高校校园外的大众社会是以世俗化为其基本特色的,因而,其民间基本文化形态也往往侧重于物质性诉求的世俗文化。与物质性诉求的世俗文化相比较,高校校园文化主体精神性诉求强烈,更加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

高校乃知识殿堂、人文渊薮,是知识分子荟萃之所,而知识分子理应是社会正义与公共良知的代表者与守望者,知识分子以其自身的知识理性与道德良知,赋予了高校校园文化独有的精神品格。高校校园文化的高度与指向,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精神高度与趋势。正如俄国的近代化历程与罗蒙诺索夫创办的莫斯科大学紧密相连一样,同样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与蔡元培治校时的北京大学密不可分。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今天,中国高校校园文化依然负有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理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虽然高校校园文化有着与社会总体文化中与其他侧面不同的特色,但它并不是封闭的、固定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高校作为一个社会元素,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所以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与形式从本质上而言都是社会需要的具体体现。没有“五四运动”前后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思潮的荡涤,北京大学的校园文化特色也不可能形成。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积极地从社会文化、世界文化中汲取清新健康、蓬勃向上的新文化元素,与自己的传统和现实发展相结合,以形成独具特色和不断进步发展的高校校园文化。

上面述及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性,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予以格外关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握和尊重高校校园文化特定的发展规律,否则,建设起来的文化载体不仅达不到应有的育人效果,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封闭的、排他的和缺乏反思的文化形态,不仅与高校校园文化本身的性质不符合,并且与大学生的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相悖,不利于培育21世纪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之前,必须经历一个扎扎实实学习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并把握其独特规律的过程,才能做出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才真正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进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