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研究及发展成果

高校校园文化研究及发展成果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研究视角和研究依据的不同,高校校园文化的分类方法也不一样。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建立健全校园各项规章制度,有利于通过常规管理,建立起正常的校园文化活动的规范和秩序;有利于形成优良校风,培养师生的品德行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导向作用;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管理效能。

高校校园文化研究及发展成果

由于研究视角和研究依据的不同,高校校园文化的分类方法也不一样。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高校校园文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从角色结构划分,可以分为学生文化、教师文化、职工文化、管理者文化等;从软硬件结构划分,可以分为软件文化和硬件文化两个部分;从显性和隐性结构划分,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个部分;从高校校园文化的空间上划分,可以分为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社团文化、食堂文化等;从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动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政治文化、科学文化、道德文化、艺术文化、体育文化;等等。在众多的分类方法中,最基本的、也是被广泛采用的,是借鉴文化学研究方法,以文化现象的存在形态对高校校园文化进行分类。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范畴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包含着文化所具有的种种要素:主体性要素、客体性要素、组织性要素。主体性要素就是人的要素,直接体现在校园文化中的教师、学生、校园工作者等;客体性要素指的校园的客观环境和基础设施;组织性要素是指校园文化中的群体组成,如学生会、社团等。从这个角度,校园文化又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或称组织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类。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外在标志,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是校园文化主体曾经和正在作用于其上的一切物质对象,是人们通过感官可以感受的一切物质性对象的总和。校园物质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包括各种教学场所、教学和科研设备、工作和生活设施,如学校建筑、教学实验设备和办公设施等,为实现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教育目标而提供的一切物质资源,还包括校园所处的社区环境、地域文化等自然与人文环境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批高水平、结构合理的课程和学科(专业);一支善于治学育人的教师队伍;一整套先进、配套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一种良好、宽松、自由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物质基础,校园文化发展的特点往往是直接通过不同的物质层面表现出来。它对学生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创建健康、高雅的学校物质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促进社会化的完成,引导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相比较,物质文化是一个与物质技术因素密切联系的概念。

物质文化作为物化的文化形态和校园文化的外壳,既是学校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成果,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反映。从校园文化诸形态的内部结构来看,物质文化映照着整个校园文化历史发展积淀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折射着校园主体的价值倾向和审美意向,是其他文化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物质文化建设重点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着力建设结构合理、高水平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结构;二是要着力建设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体系;三是着力建设一支学风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四是要着力建设科研创新平台;五是要着力建设良好的办学条件,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网络、仪器设备、文化体育活动硬件设施、优美的校园生活环境等教学科研基础设施。(www.daowen.com)

所谓校园制度文化,就是校园主体进行文化活动时形成的各种行为准则,是维持校园活动正常进行的一系列规范,包括教学、科研活动中成文的规章制度、组织管理规范和条例、各种学生行为准则和要求,还包括习惯、礼仪、校风、班风以及一些未成文但是约定俗成的习惯做法。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总和,是学校培养目标的规范化标准,校园制度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作为校园人行为和活动的准则,学校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是学校教育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发挥着管理育人的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组织要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都需要一定的管理做保障。作为一个人口高度集中的社会组织,高校要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有效地组织教育活动,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既能使管理步入法治化的轨道,又能营造一种促进学生自然成长的理想化氛围。一所学校制定并执行什么样的制度,推行什么样的育人政策和管理策略,既存在着潜在的导向作用,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从来源或制定主体上说,主要来自学校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表现为三个层次,即国家及其主管教育机关颁行的规章制度;地方政府及其教育主管机关颁行的规章制度;学校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是整个学校管理制度的前提与基础;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教育法规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作为我国基本社会主义制度、是非标准、道德观念、法律法规及其他各种行为规范的反映,高校校园制度文化集中体现了学校教育及其管理工作的基本特点,具有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等特点,是学校教育管理职能有序发挥,实现有序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健全校园各项规章制度,有利于通过常规管理,建立起正常的校园文化活动的规范和秩序;有利于形成优良校风,培养师生的品德行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导向作用;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管理效能。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依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根据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科学地制定和完善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其次,要注重制度的系统性、连续性与稳定性,避免频繁变动;最后,还要保持制度的公开性、透明性,严格执行,加强监督。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是所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核和最高表现形式,是指校园精神文化中的观念形态部分,即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如学校所积淀和具有的校园传统、办学理念、思想信念、价值倾向、精神产品、道德水平等精神财富,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精神需求驱动下所形成的精神活动的方式及其对象化产品的总和。校园精神文化是整个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并受其影响和制约。一般认为,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校园环境、校园成员的行为、校园组织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园精神文化;而校园精神文化又通过校园主体行为这个环节,影响着其他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物质文化相比,精神文化的内容和发挥其功用的方式均是精神的;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实质上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体现着人的思想和精神创造。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无形资源,起着春风化雨、熏陶暄染的育化作用,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的成长,逐渐积淀为一个学校厚重的文化基石和文化历史。精神文化形成后,就变得相对独立,可以独立地在校园传播、继承和发展,成为所在高校独特的精神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