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成都城市营销实践:旅游营销经典案例

成都城市营销实践:旅游营销经典案例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都也是中国开展城市营销活动最早、最积极的城市之一。借助会展这一平台,成都积极通过会展营销手段来营销城市,将这个城市介绍并推广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成都近年来在节事营销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事实证明,这些尝试在宣传成都文化、增加成都亲民性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作为一座集聚文化魅力的城市,成都对美食文化、民族文化、物产文化、旅游文化进行了创意和整合,在这几年步入了“节庆城市”的行列。

成都城市营销实践:旅游营销经典案例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经济文化的发展速度不可小觑。在如今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成都正在试图寻找并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成都也是中国开展城市营销活动最早、最积极的城市之一。

表5-1 成都城市营销指数得分与排名

续表

从表5-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成都的城市营销指数在100个城市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而城市品牌指数更是超过上海,位居第二;城市营销力度则位列第九;在城市营销建设指数、城市营销沟通指数、城市网络营销指数方面,成都分列第六、七、九,均位列前茅。然而在营销效益指数中,成都表现稍差,仅列第21位。[3]

(一)会展营销——展会扩大成都影响力

成都是一个天然的会展地。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成都市会展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会议、展览、节庆活动举办的数量、规模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品牌培育成效明显,体制机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会展业在推动产业发展、提高城市知名度、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4]

一是会展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十一五”时期是成都会展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会展项目数量大幅度增加,2010年举办各类会展项目数量达382个,较2005年增加206个,吸引参会参节人数达8100万人次,其中外地参会参节人数达1320万人次。会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十一五”时期会展业直接收入年均增速达32.27%,间接收入年均增速达33.23%,2010年会展业直接收入达到32.39亿元,间接收入达到272.87亿元,促进经贸合同签订金额达2880.74亿元。

二是会展品牌项目持续增加。“十一五”期间,成都在培育会展品牌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高端会议、专业展览、特色节庆实现同步发展、整体提升;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等自办展和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全国药品交易会等大型展览规模明显扩大。大型国际会议数量不断增多,先后举办了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峰会、中国(成都)国际物联网峰会等大型会议;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是会展影响力不断提升。2008年成都市被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列为中国五大会展中心城市之一,2009年被业界权威刊物《中国会展》和亚洲财富论坛评为“中国十大展览城市”“中国十大节庆城市”“中国十大会议旅游目的地城市”,2010年被商务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推选为“中国会展名城”,在首届中国会展业年会上被评为“中国十佳品牌会展城市”,陆续荣获“中国会展之星·最佳城市奖”“中国最佳绿色会议城市”“中国十大魅力会议目的地城市”等荣誉,成都作为知名会展城市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2011年,被誉为中国会展经济发展“风向标”和“晴雨表”的“中国会展指数”(CCEI)发布,成都会展指数居全国20 个重点会展城市榜首,高出中国会展指数(190.3)121.2点,这标志着成都会展经济在全国20 个重点会展城市中发展速度最快。[5]仅2011年,成都市举办的具有中国和世界影响力的会展就有:2011 年全国(春季)糖酒商品交易会,全国药品交易会及中国国际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包装、设备交易会,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理事大会,灾后救援及恢复重建红十字国际研讨会,第九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第二十八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及2011香港时尚购物展等;此外还有第四届国际化工新材料峰会、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第三届中国国际循环经济产业博览会、第七届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2011全球汽车论坛、第四届中国商标节、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峰会暨太阳能展览会、第十二届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第十四届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第八届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第十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2011 年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全国医疗器械区域博览会、2011 中国国际创意设计推广周等。成都作为会展之都的形象已经明显确立起来。

《成都会展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更是首次将会展业纳入“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并将发展会议、展览、节庆三大会展业态作为发展会展业的重点,制定了到2015年实现把成都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会展之都”的目标。借助会展这一平台,成都积极通过会展营销手段来营销城市,将这个城市介绍并推广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二)节事营销——让成都更亲民

现代城市的节事营销多通过节事来宣传城市,提高城市知名度、亲民度。节事营销往往具有娱乐性、冒险性、刺激性的特性,因此往往能够吸引许多人参加,大型节事不仅能大大提高城市知名度,还能让城市更具亲民性。成都近年来在节事营销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事实证明,这些尝试在宣传成都文化、增加成都亲民性方面是非常成功的。

“十一五”以来,成都稳步推进“中国西部休闲节庆之都”建设,形成了会议、展览、节庆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系列的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城市的文化张力和内在活力得到了充分展示和演绎,美食、美景、美丽城市、美丽文化更加让这座城市“来了就不想离开”。作为一座集聚文化魅力的城市,成都对美食文化、民族文化、物产文化、旅游文化进行了创意和整合,在这几年步入了“节庆城市”的行列。在2011年11月12日举行的2011 年度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颁奖盛典上,成都荣获“十大节庆城市”奖项,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获“十大节庆”奖项,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获“十大饮食类节庆”奖项,中国成都国际樱桃节获“十大旅游类节庆”奖项。

目前,成都已经形成了成都全域地地有节、一年四季季季有节的格局。例如,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已定点在成都举办,这是继中国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后,国务院正式批准的第四个国家级、国际性文化节会活动品牌,是国际社会首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活动。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八届,对成都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美食之都”称号发挥了积极作用。都江堰放水节、中国(成都)国际桃花节、中国成都国际通信节等活动规模和影响力正不断提升。另外,像中国·成都婚庆文化节、成都诗圣文化节、成都竹文化节、中国成都鱼文化节、中国成都“性福”(人口与生殖健康)文化节、成都台湾美食文化节、成都首届樱花文化节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使成都成为名副其实的节庆之都。

仅2010年,成都就举办大型节庆活动194个,接待市民和游客6502.72万人次,活动直接收入13.03亿元,现场商品成交79.5亿元,拉动消费177.01亿元,共引进投资项目协议金额1245.55亿元。[6]其中经典节庆活动有:成都年、成都购物节、成都啤酒节、成都国际美食节,等等。

1.成都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在这个重要的节日期间,成都市强势推出了“成都年”大型文化旅游活动,力图通过对成都市新春活动的有效整合、联动全市的主要旅游景区为广大市民及来蓉游客奉上一道旅游大餐,营造喜庆祥和的新春氛围,有效提高成都知名度。据统计,2009年仅春节大假期间,成都市共接待游客468.16万人次,同比增长13.3%,实现旅游收入14.42亿元。其中,西岭雪山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门票收入834.91万元,名列全省第一位;“成都大庙会”在春节期间掀起了新的高潮,共接待游客51.39万人次,门票收入373.38万元;在塔子山公园举办的第四十一届成都灯会规模空前,美食荟萃,七天共接待游客48.8万人次,门票收入370.62 万元;宽窄巷子的“Happy牛Year闹春活动”为市民献上了丰盛的假日大餐,2009年春节共迎来游客52万人;而平乐古镇也吸引了25万游客到平乐体验“成都年”。[7]

到2011年,“成都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通过“金沙太阳节”“成都灯会”“成都诗圣文化节”“南国国际冰雪节”等系列活动的展开,其品牌作用日益凸显,对成都城市形象的提升和冬季旅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成都购物节

成都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名城商都,自古享有“市虞所有,万商之渊”的美誉。作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货币回笼区域,其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商业购进总额和购买力等多项商业经济指标都在中国各大城市中名列前茅,被称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成都市委、市政府通观成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演变,将“商业之都”确定为成都最鲜明的城市名片之一,通过打造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成都购物节”,展示成都商业景观,张扬成都城市文化和民情风貌,使成都“万商之渊”的传统美誉得到传承和发展。

成都购物节自2004年创办以来,作为连续举办的大型城市商业文化主题活动,以“购物”为核心,以“全市联动”“行业轮动”“企业齐动”的方式,通过“政府、商家、百姓互动”,形成了以“秀、展、卖”为基本框架,“政府强力主导、媒体深度参与”为基本模式的较为成熟的办会机制,实现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百姓实惠”的效果,对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成为“时尚成都”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例如,2010年成都购物节自从6月23日开幕以来,以“时尚成都、购物天堂”为主题,吸引了本地和外地消费者共计875.45万人次到场,其中本市消费者697.38万人次,外地消费者178.07万人次。活动期间销售总额达到21.08亿元;2011年购物节上,各大参节商家在“名品时尚购、缤纷百货购、家居装饰购、数码家电购以及通信快乐购”五大板块主题下,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购物节活动,各项活动都重点突出“成都品牌、品牌成都”的理念,提升成都西部商贸中心地位,打造成都“时尚成都,购物天堂”形象。

表5-2 历届成都购物节的主题

3.成都啤酒节

炎炎夏日的夜里,最让人愉悦的味觉享受,莫过于三五成群的朋友谈天说地时,举杯畅饮的冰爽啤酒。“成都啤酒节”是在成都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及“休闲之都”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自2004年首次举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八届,成为成都的重点节庆之一,并已经逐步演变成了一张市民休闲消夏的城市名片。每届啤酒节均吸引来了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香港商报、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四川电视台体育频道和第四频道、成都电视台33频道与第五频道等多次对啤酒节盛况予以详细报道。众多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为成都形象的宣传提供了契机,更加强化了“休闲之都”称号,推动了城市营销的运作。

表5-3 历届成都啤酒节的主题

4.成都国际美食节

“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是成都市政府全力打造的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国际化、全民性的盛大民俗节日,自2004年首届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在成都举办以来,截至2012年底,已经举办了九届,已成为一个举城欢庆的节日,一个成都展现城市魅力的舞台,一个企业提升品牌形象、扩大市场的传播平台,成都市第一节会品牌和“成都生活方式”城市名片。

首届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于2004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在成都举行,历时8天,由政府、企业、媒体等举办了11个子项目,一并构成了美食节的宏大规模和完美图景,包括盛大的开幕大游行、别开生面的法国焰火音乐晚会、特色街区美食周、国际美食展、美食题材电影周等活动,特别是“川菜送全球”及“川菜北京宣言”等活动,让“吃在成都”叫响全国。由刘仪伟、张国立、马明宇等10余人组成的川籍明星阵容制作的美食节宣传片,在CCTV及全国30多家省市电视台播放。省市16家媒体开辟专栏和专版密集报道美食旅游节新闻,跨度两个月的“魅力总评榜”及“美食形象小姐评选”等活动充分调动了成都市六城区及周边市县市民的参与热情,达到万人空巷的狂欢效果,同时邀请了100对大使参赞夫妇及全球500强企业驻华代表,2000个旅行团和200个境外团参加了主会场项目。美食节期间,前往主会场参观和就餐的人数达65万人次,各分会场人流量超过300万人次,参与企业营业额近2000万元。在此期间,还有近10万境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和品尝美食。

2012年10月22日的第九届美食旅游节以“麻辣四川·世界味道”为主题,围绕川菜、川酒、川茶、川景等四川特色资源,举办了“全球美食联展”“品牌农产品惠民直销”以及“乡村旅游精品展”等系列展示展销活动。市民和游客不仅能够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主办方还首次邀请了“五国皇家大马戏团”,打造集节目表演、娱乐与惊险体验于一体的“美食嘉年华”。

表5-4 历届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新闻报道整理。

成都节事营销活动依托于自身丰富的资源,如成都国际桃花节依托于当地自然景观,成都道教文化节依托于当地历史文化传承和独特的地域、宗教活动,国际美食节以地方特产和特色商品及本土特色餐饮文化为主、辅以其他主题活动而展开,不仅充分拉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工业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网络营销——提升成都形象

近年来,成都的城市营销实践也突破了传统的营销方式,开始借助各种现代媒体技术营销成都,将成都作为一个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首先,2008年成都全面整合政府资源,更新旅游政府网络信息,建立“熊猫之家”成都旅游网站,同时面向成都的主要客源国家,进行针对性推广,并结合热点,实时更新搜索关键词。网站开通1个半月,有效点击10万人次,访问者来自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

其次,2009年初,成都和新浪合作,共同打造“魅力成都”宣传方案,依托新浪大平台,进行全方位的年度整合传播。首先,通过英雄谭东事迹和“5·12”后成都人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的主题传播,树立成都良好的精神风貌;其次,借助张靓颖粉丝团的力量,进行《I LOVE THIS CITY》(我爱这座城)翻唱大赛,以歌曲为背景,进行DIY主题MV参与大赛,通过图片、视频展现成都风光和精神风貌,通过这种参与性较高的活动加深人们对成都的印象;最后,利用新浪平台,大范围宣传“中国经济50人论坛走进成都”活动、“新浪盛典·回顾成都2009”以及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都发展巡礼,让接触到该新闻的网友对成都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对成都的城市形象宣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魅力成都”整合传播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形成强大的合力,全面塑造了成都城市形象。一个月内成都活动在新浪平台共产生曝光量75亿,帖子关注度及参与量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创下新高。软性宣传及硬性广告共产生579万点击,其中硬性广告430万个,软性宣传149万个。

再次,2011年以“典型中国,熊猫故乡”为主题的成都城市形象广告片在美国有线新闻网以及英国广播公司等西方主流媒体播出,这部宣传片分为海外篇和国内篇,是继2009年中国商务部“中国制造”以及2010年中国首部国家形象宣传片之后,中国第一部在美国有线新闻网以及英国广播公司等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上播放的非首都城市形象宣传片。该宣传片集中凸显旅游旺季的8—9月以及正值西方圣诞节和传统新年的12月以及1月期间成都城市形象和旅游产品,获得关注度很高。据不同媒体报道,此宣传片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对宣传中国形象,尤其是成都城市的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外民众也开始意识到,中国除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对他们具有吸引力以外,成都也将是他们来中国的原因之一。

(四)影视营销——让成都无处不在

影视营销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营销手段,是企业利用影视媒体对企业形象、产品、品牌等进行宣传的新营销手段。自《非诚勿扰》植入中国工商银行等企业的广告后,许多企业甚至是政府都将影视营销作为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加以利用。实践说明,影视营销较其他的营销手段更能引起受众注意,尤其是当该影视作品的受众面广泛、话题热点时,这种营销手段带来的效应是无法用经济指标衡量的。所谓影视营销,一方面是指企业利用电影如植入式广告、赞助等方式来展开营销活动;另一方面是指电影自身的营销,电影在拍摄和制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定位,利用营销的思维来展开运作。城市的影视营销不局限于其中一种,而是充分利用两方面的营销方式,将城市与影视相结合,吸引更多对城市或城市的某一部分的关注。(www.daowen.com)

1.2005年,电视剧《芙蓉花开》在成都电视台33频道首播

这是国内第一部以一座城市为背景,反映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变迁的主题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借助川菜和宅院文化展示了成都,其片名也是以成都的芙蓉花为题。据2006年9月22日《成都日报》(记者赵斌)报道称: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会存在遗憾,尽管这部剧还有不少地方可以进一步打磨,但《芙蓉花开》的运作手段和思路让人耳目一新,在全国都是创新。可以说,《芙蓉花开》为成都城市营销树立了新标杆!

2.2006年,首部成都主题电影《成都之恋》

此片是继电视剧《芙蓉花开》之后再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电影,相比较《芙蓉花开》,这部电影更真实地展示城市风貌和细节。

3.2008年夏,《功夫熊猫》在全球热播

这部影片的播出引起了国内外对熊猫的狂热。在这部影片中,成都的担担面、火锅、鸡公车(黄包车)、宽窄巷子、青城山等著名的饮食和景点都表现得非常传神,虽然制作方没有真正见过熊猫,神龙大侠“阿宝”的形象也是从网络上获得,但这并不影响观众对“阿宝”的热爱。此电影在国外上映后,“熊猫热”迅速席卷全球,带动了以熊猫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尤其是对成都以熊猫为主题的旅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成都城市形象的宣传也具有突破性的贡献。此次的影视营销被许多媒体称为“零成本”的“熊猫策略”。此后,成都趁热打铁,邀请创作团队到成都,探访了大熊猫基地、金沙遗址、青城山、都江堰和宽窄巷子等,并与大熊猫进行了亲密的接触,为《功夫熊猫2》的拍摄提供了最贴切的素材,而受《功夫熊猫》的影响,许多观众都期待《功夫熊猫2》的上映。2011年,《功夫熊猫2》上映。据统计该片全球累计票房超过了6.3亿美元,其中中国贡献了超过1.8亿元人民币,超越13年前的《狮子王》成为在中国最卖座的动画片。在这场完胜的影视营销活动中,成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了最大的受益,一部影视不仅让本国人们更清楚地认识了成都,还促进了成都走向国际化,以熊猫的形象风靡全球。不得不说,影视营销具有传统营销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比传统营销更具有煽动性。

4.2012年2月《林师傅在首尔》正式上映

这是继《功夫熊猫》之后另一个以成都特色为贯穿现实的影视作品。相比较影视作品《功夫熊猫》,《林师傅在首尔》的经济影响力没有那么明显,但是这部作品重点突出了成都饮食文化以及成都人民的热情和美德。在这一点上,《林师傅在首尔》给观众带来了一个更深入了解成都的平台,人们认识成都不再局限于成都的面貌,而是开始欣赏成都的内涵。

成都的影视营销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从成本和受益比例分析,成都影视营销可以说是几乎零成本,这有别于企业通过投入大量资金来植入广告。同时,成都的影视营销突破了传统的硬性广告植入的手段,将成都的文化融入到影片当中,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隐式广告植入,避免观众的抵触情绪,在城市文化宣传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加之影视宣传范围的广泛性,这种宣传手段对城市的国外宣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事件营销——提高成都知名度

事件营销在英文里叫作Event Marketing,国内有人把它直译为“事件营销”或者“活动营销”,是近年来国内外非常流行的一种营销手段。事件营销是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具有影响力的事件来达到提高企业知名度、宣传企业形象、提高品牌形象等,并促成最后销售实现的营销手段。这种营销手段最初应用于企业,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当网络已经成为了现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手段以后,它也被许多非营利组织以及政府使用,由于它集新闻效应、广告效应、公共关系、形象传播等于一体,因此在提高城市知名度、宣传城市形象方面具有更加显著的作用。成都近年来通过事件进行城市营销的案例很多,这些事件对提高成都知名度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1.“超级女声”

2005年“超级女声”风靡全国,让人记住了许多“超女”,也让人记住了主办方所在地——成都,有人称成都是一场选秀点燃的城市。实际上,超女选秀节目快速提高了湖南卫视以及成都的知名度,甚至在比赛的过程中,超女的粉丝们就纷纷表示要去他们偶像的城市看一看,直至现在,每一届的超级女声都引起了许多人关注,成都这个城市也借势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同时也引起人们重新认识成都。成都一直以红色城市为人们所知,超级女声的选秀活动不仅让成都的知名度更高,还将成都的时尚、创意、文化产业推向新高度。此次事件之后,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快。当然这次事件营销成功除了话题新颖以外,节目的广告营销、品牌延伸营销、衍生品牌的营销、短信营销、网络营销在整个事件营销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正是这些营销的整合使用才让此次事件营销效果更胜。

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2007年,在首次“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奖中,成都就荣获此称号;2009年,成都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大奖。由于现在许多城市生活压力大、节奏快,从中国国家统计局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活动开始以来,许多人越来越关注“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08年金融危机让人们更加关注严峻形势下哪个城市是“最具幸福感城市”。此时,成都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时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无疑将许多目光吸引过来,此后,成都在2010年、2011年、2012年均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些荣誉的获得巩固和提升了成都城市形象。

3.“地球一小时”

2010年3月,在成都熊猫基地的大熊猫美兰,带领中国30余个城市一起关灯1小时,成为“地球一小时”全球推广大使。27日20时30分,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各大城市不约而同地熄灭了各大地标性建筑的灯光,平日灯火通明的城市以这样的方式加入到2010年“地球一小时”全球活动中去。“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即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这项活动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美兰成为全球推广大使,不仅告诉世界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态度,同时对成都的城市形象宣传也有积极作用。自《功夫熊猫》开播以来,熊猫已经成为了成都这个城市的代表,人们看见熊猫必然想到成都,因此美兰作为此次的代表大使对成都城市的形象宣传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通过美兰,世界各地人们都看到了成都这个城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性,对成都的国际形象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4.“成都熊猫出租车跑奥运”

2012年6月1日到8月31日的3个月期间,50辆具有英国特色的黑色出租车喷绘成大熊猫图案,驶上了伦敦街头。这是成都第二次将“成都元素——熊猫”植入到营销中,为了提高这次事件营销的效果,成都政府与爱丁堡动物园展开合作,利用该动物园的官网平台进行营销传播;同时也利用Facebook(脸书)、Twitter(推特)上的成都官方账号对本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以期形成联动效应。2012年奥运会在伦敦举办,这项赛事吸引了全球数百万的游客前往伦敦,成都此时将融入“成都元素”的出租车投放于伦敦街头是一项极具眼光的事件营销策划,对提高成都的知名度以及宣传成都文化具有相当显著的作用。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2年到中国旅游的外国人次数为2212万人次,其中欧美是其中最重要的客源地,而来自欧洲和北美的旅游人数达到900万人次。由此看来,“成都熊猫出租车跑奥运”的事件营销还是非常成功的。

(六)文化营销——丰富成都内涵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对于一个城市,文化是它的根基,是它展现其吸引力的基础。城市文化营销就是通过将城市文化作为一个产品进行营销,从而提升城市形象,丰富城市内涵。成都通过对文化遗产的打造,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推动了成都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并达到了营销成都的目的。

1.“金沙品牌”

随着金沙遗址被发掘,沉睡了3000多年的历史文物呈现在大众眼前,特别是那绚丽的“太阳神鸟”,更展示了古蜀国人民的智慧。

2005年8月16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宣布成都出土的“太阳神鸟”图案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志,对成都而言更是一项全国性和永久性的荣誉。同年10月12日至17日,“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蜀绣品搭载“神六”飞船在太空遨游5天,随后在西安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五届大会上亮相。以此为契机,2006年6月,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在成都被放大为“遗产周”,受到全国的广泛关注。

2005年4月8日,以金沙为背景创作的音乐剧《金沙》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全国首演,被誉为内地第一部真正的音乐剧。至2009年,音乐剧《金沙》已历经六次改版,累计演出1000余场,接待观众近30万人,演出收入上千万元,创造了中国音乐剧演出史上的奇迹,也是成都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次成功探索。

“金沙文化”的打造,为成都面向世界的营销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成都提供了城市营销的丰富素材,面向全球展示这些未解之谜,成为成都向全世界发出的邀请函。11月29日,文博会开幕。当天,音乐剧《金沙》登陆新加坡,展开世界巡演之旅,这证明《金沙》已被国际市场认可。整个新加坡为之轰动,甚至有新加坡观众因《金沙》而成为成都的“粉丝”,专程赶往成都,参加体验魅力成都的文化之旅。到今天,《金沙》已连演400多场,接待了20多万国内外观众,票房收入达1000余万元。并衍生出“金沙”茶叶、“金沙”文化服饰等相关产品。

2.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暨联合国特别会议的举办,对成都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展示城市文化魅力、塑造城市品牌的契机,全球的目光将又一次聚焦成都,聚焦于成都的独特文化魅力,有效地提升了成都城市品牌竞争力。

自2007年5月23日起的一周时间里,首届“非遗节”在成都掀起了强劲的“非遗风潮”,全面展示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取得的积极成果,有力推动了四川省及成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推进了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同时,有效提升了四川省和成都市的知名度,推动了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参加“非遗节”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将成都誉为“世界非遗之都”。

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于2009年6月1日至13日在成都举行。第二届“非遗节”以“多彩民族文化,人类精神家园”为主题,开展街头巡游、国际论坛、集展示展销于一体的博览会和剧场演出等160个(次)活动,有40多个国家代表参加。据权威专业机构的统计,第二届“非遗节”吸引了520万名群众直接参与,拉动各类社会消费54.2亿元。整个会展期间,共接待中外嘉宾超过30万人次,现场销售非遗文化产品50余万元,签订货单达200余万元。[8]

2011年5月29日至6月11日,成都又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第三届“非遗节”精心策划组织了7大类286项活动,9000多名国内外代表、1900多个非遗项目参加了各项活动,从规模、质量和影响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系列新面貌: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7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外宾出席有关活动。非遗传承与群众生活进一步融入,420多个展示、展演、展销项目,570万人次参与,比上届增加近10%,拉动各类消费61.5亿元,比上届增长11.8%。成都“非遗之都”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建成并开放了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非遗主题博览园,为四川搭建了永久性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9]

3.“成都文化四季风”

自2011年起,按照“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大品牌、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大平台、促进群众文化活动水平大提升”的思路,以遍布城乡的600多个文化广场为活动场地,以市、县、乡、村“两馆一站一室”为依托,以城乡群众参与为主体,以“民俗闹春、音乐消夏、欢歌庆秋、劲舞暖冬”为季节性活动主题,由下至上,在全市持续深入组织开展了“成都文化四季风”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1年11月30日,“成都文化四季风”四季系列主题活动共在市、县一级组织开展了100余场大型集中示范性活动、1万余场广场小型文化活动,累计吸引300余万人次直接参与。[10]

4.扶持旅游剧目

演艺产品已成为旅游项目中重要的利润延伸产品。近几年四川旅游市场中,如《天府蜀韵》《金沙》等大投入的演艺产品渐增,备受游客欢迎,但以地方剧目为创作元素的旅游演艺产品一直没有好的市场口碑。而从去年5月开始策划制作,一期投资1500万、由成都市川剧院倾力打造的旅游演艺剧目《川剧秀——传奇变脸》不仅填补了空白,更致力于打造国内最好的川剧旅游演出剧目。成都旅游部门将大力扶持该旅游演出剧目,以求在成都旅游市场形成“到四川,逛成都,看《川剧秀——传奇变脸》”的口碑。

(七)品牌营销——提升成都认知度

城市品牌营销是城市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借助品牌将城市作为一个产品推广出去,让人们一提到某一品牌就能想到某个城市,在这一方面,成都以实践证明,城市品牌营销在城市营销方面具有相同作用。

1.“中国第四城”

2002年,《新周刊》推出“第四城”专题,将成都列为中国“第四城”,旨在强调成都这个天府之都的休闲气质和人文特点,有别于京沪穗的生活方式,是第四种城市。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名片向人们传递一个讯息:成都是有别于北京、上海、广州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能体验到不同的生活气息和方式,能感受到不一样的盆地文化。2004年7月18日,由《新周刊》与《华西都市报》、新浪网联手主办的“再说第四城”论坛在成都牧马山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及成都本地的30多位专家学者和文化名流参加了这次论坛。在这次论坛中,“第四城”成为“成都十大名片”之首,其他九大名片分别是:中国白酒第一坊——水井坊、都江堰、最休闲的城市、太阳神鸟、麻辣烫、变脸、春熙路、熊猫娇子、成都美女。

2.“休闲之都”

2003年,王志刚工作室提出“西部之心,魅力之都”和“休闲之都”的发展战略。王志刚工作室认为“西部之心,魅力之都”这八个字,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广告语,它既是对成都发展战略的一种形象概括,同时也蕴涵着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为了早日成为真正的“西部之心”,成都必须扬长避短,强化成都的“造血”“聚合—辐射”功能,大力发展服务业,构建适合第三产业发展的新产业体系。[11]确立了“西部之心,休闲之都”的战略定位之后,成都几乎每两天就有一场大型会展、节庆活动举行,揽下了“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城市品牌营造大奖”“中国内地十佳商务城市”等多项殊荣。

3.“东方伊甸园”

2003年底,子德先生写了一篇题为《东方伊甸园——天府之国》的文章,认为成都极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伊甸园。1920年,美国《国家地理》刊发了《东方伊甸园——中国西部》一文,文中描绘了四川的神秘和美丽,并认定那里就是东方伊甸园。因此成都确定以“东方伊甸园”为宣传口号宣传成都。为配合“东方伊甸园”城市新品牌塑造,成都旅游开展了“东方伊甸园之旅”系列宣传促销活动:2004年3月12日,“走进魅力成都,体味百姓生活——‘东方伊甸园之旅·百架包机游成都’”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4月4日举办了“放水盛典——2004中国都江堰清明放水节”,5月1日到7日举办了“七天七夜爱情海”和“2004年中国西部花园水城游乐节”等一系列“东方伊甸园之旅”大型旅游活动;推出了以“山圣水”“奇风异俗”为主题的“远古圣水·东方仙山游”“熊猫大世界·人与自然和谐游”“民族风情·冰川奇观游”等15条“东方伊甸园之旅”特色精品旅游线路。

4.“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2003年,继“东方伊甸园”城市品牌之后,张艺谋拍摄了片长五分零九秒的城市宣传片《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展现了成都这座城市的风貌,让人对成都的古与今、动与静有一个很形象的概念,并传达了“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以及“成都是一座宜居的城市”的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