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黄又黄,浇到地里多打粮。紧靠母亲河的吴家堡大米,经过两次“稻改”,一度成为全国“稻改”的一面旗帜,无论质量还是产量,禁得起人人竖大拇指。
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好多外宾来这儿参观访问。到20世纪80年代,吴家堡大米早已成为济南名优特产。
吴家堡大米种到现在,品种换了好几个,但叫得最响、吃得最好的是老品种“京引119”。这个品种的特点就是黏。在过去,牙口不好的老人、孩子喝的米粥,就是用这个米熬的,口感好,所以很受欢迎。
吴家堡大米还有一个独有的特点,它属于早春稻,早春稻的优点是没等虫子上来就拔穗了。3月份育苗,5月份播种,9月份就收了,种植期比夏稻长一个月。
吴家堡这个地理位置,西傍黄河,南依小清河,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种水稻可谓得天独厚。
可是,在第二次“稻改”取得显著成果之后,种水稻的人反而越来越少,第二次“稻改”成果差点毁于一旦。这是怎么回事呢?
由于历史原因,那时搞了个分产到户。每家分6分地,你家有劳力,你就种水稻,我家没劳力,我就种旱田,有一些还种上了树,大部分土地都闲置了。这该怎么办呢?
第三次“稻改”又开始了。济南市吴家堡镇五洲农业总经理武如义说,第三次“稻改”的内容,主要是国家支持的流转。流转就是在国家的支持下,把集体大面积的土地从老百姓手里流转到他们那里进行公司规模化运营。这样一来,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灌溉更容易了。(www.daowen.com)
“我们这里离黄河近,只有几百米的距离,进入我们稻田的水是黄河头道水。”济南市吴家堡镇五洲农业总经理武如义说。
村民说:“靠人力插秧,一人忙活一天,最多只能插8分地。但是全程机械化运作之后,一天三四十亩,轻轻松松。”
武如义说:“吴家堡大米从选种、育苗、插秧、植保、收割、烘干到上餐桌,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我们采用的是绿色生态环保型种植方法。举个例子,从杀虫上说,我们周边的小道有一些空闲的坝子,种的全是黄豆。我们就用黄豆里面的虫子来吃水稻里面的虫子。再就是黄豆的氮气,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对维持我们水稻生长的平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次“稻改”完成后,吴家堡大米这个充满济南味道的品牌,被擦得越来越亮了。
2016年,这一带被划为永久基本农田,除了法律规定的一些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其他任何建设都不得占用,为的就是把济南本地特色大米打造得更好,并且走进千家万户,保住老济南的特色。
一碗大米饭,朴实无华,却饱含了悠久的黄河水稻文化,凝结了几代吴家堡人的汗水和智慧。吴家堡大米,可能不是你吃过最好吃的大米,但却是老济南味道最浓郁的大米。最让人留恋的,不仅是大米的清香,更是它蕴含的那份真情和感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