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吴家堡里的稻花香(上)-阿庆哥说济南

吴家堡里的稻花香(上)-阿庆哥说济南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坊间有一种说法,这个米指的就是咱济南槐荫区吴家堡出产的大米。吴家堡大米蒸出来以后,粒粒饱满,油亮亮的。然而,大米好吃,得来可是相当不易,尤其是这吴家堡大米,走到今天,历经59年,三次“稻改”。蒸好的吴家堡大米吴家堡镇,地处黄河岸畔。1957年,吴家堡第一次“稻改”开始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1964年,吴家堡镇七里铺村作为试点村继续试种水稻。

吴家堡里的稻花香(上)-阿庆哥说济南

“换大米,换大米嘞……”

听到这声吆喝,老济南人肯定不陌生。那您知道当时换的大米是哪里的吗?

好米干饭把子肉,是一道经典名吃,济南人都爱吃。那您知道,这里的“好米”讲究用什么样的米吗?

坊间有一种说法,这个米指的就是咱济南槐荫区吴家堡出产的大米。吴家堡大米蒸出来以后,粒粒饱满,油亮亮的。

吃这个米,别拌菜别泡汤,就空口吃,浓郁的米香,真叫人口齿芬芳,不由得让人回味起小时候的味道。然而,大米好吃,得来可是相当不易,尤其是这吴家堡大米,走到今天,历经59年,三次“稻改”。

蒸好的吴家堡大米

吴家堡镇,地处黄河岸畔。早先时候,由于没有治理,黄河的河底比村民住的房子都高,村民就像住在坑里,一旦黄河开了口子,淹村子就像灌瓶子一样容易。土地呢,盐碱化非常严重,不长庄稼光长草,当时收成差到什么程度呢?当地老百姓编了句顺口溜: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种一葫芦收一瓢,离乡背井去逃荒。那怎么才能解决吃不饱这个大问题呢?

引黄灌溉,改种水稻

1957年,吴家堡第一次“稻改”开始了。当年时任七里铺老书记的李贵仁说:“那时从北园请来了种稻能手梁培庆,在吴家堡镇肖屯村的涝洼地率先试种水稻100多亩,你别说,收成还真行。”

“稻改”尝到了甜头,第二年,也就是1958年,吴家堡大力推广“稻改”,一改就改了两万亩,可没想到,这一改,改坏事了。因为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涝碱问题,盲目扩大种植面积,灌溉水源、机械也都没规划好、解决好,最终损失特别严重,老百姓的日子雪上加霜。(www.daowen.com)

原七里铺老书记李贵仁说,他们村三年吃了国家24.5万斤统销粮,1300多亩地,稻子总产量7000多斤,一亩地才5斤7两,个中困难可想而知。

虽然第一次“稻改”失败,但是吴家堡人不气馁。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1964年,吴家堡镇七里铺村作为试点村继续试种水稻。吃一堑长一智,不是土地盐碱化吗?那就用黄河泥沙淤地改良。黄河不是地上河吗?那就把水引下来。说干那就干呀,大家伙儿齐动员,修渠挖河引水。

插秧

原七里铺村民郭玉章说:“那时候大伙很不容易,吃糠咽菜吃不饱,但是七里铺人民愿意艰苦奋斗。当时修渠是在春天上冻的时候,水里都是冰凌,大家就踩着冰凌干,鞋都毁了,脚也扎破了,一星期的任务愣是三四天就完成了。”

七里铺村民郭鸿章说:“修桥时也很困难,那时候连马车都没有,修桥用的石材都是靠人工推来和地排车拉来的。一方石头几千斤重,几百方石头都是靠人咬着牙一点点拉回来的。石头不够,村民们就都扒院墙、拆屋捐献出来。”

当年的七里铺村,全村四五百口人,总共两百来个劳动力。当时有个口号,叫“大雨大干,小雨小干,晴天猛干”。可以说,他们一年把过去四年的活都干完了,就这么拼了过来。皇天不负有心人,“稻改”终于成功了,他们当年可是卖给国家10万斤粮食呢。

肚子吃饱了,村民们的生活热情也高了,栽树、种苇子、搞绿化,再配上百亩稻田,那景色得有多好看!老百姓又编了个顺口溜:芦花放,稻花香,上乔下灌,岸柳成行。

盐碱地变身“小江南”,吴家堡大米也成了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不过,吴家堡大米并不是从此就一帆风顺了,它差点就从咱的餐桌上消失了,怎么回事呢?下文咱们接着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