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里个当,当里个当,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山东好汉武二郎。”这段唱词真是脍炙人口,几乎人人都能来上两句。它打哪来的呢?山东快书。“当里个当”,模仿的是山东快书里鸳鸯板伴奏的声音。山东快书是山东特产,可以说,人人都知道它,但是,不一定人人都了解它。您知道吗?正是在咱们济南,山东快书唱出了它最为传奇的百年华彩。
山东快书,据考证,发源自山东临清一带,是一种用山东方言演唱的曲艺形式,以说唱武松故事为主。因武松排行第二,故称“武老二”,演唱者也就俗称“唱武老二”的,又因为书中武松身躯高大,所以又叫“唱大个子的”。
直到1949年6月,一代快书宗师高元钧先生在上海灌制唱片,才正式将这种曲艺形式定名为“山东快书”。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非遗研究所所长郭学东说:“山东快书的形成和发展在曲艺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它是以一个人说一部书而塑造一个形象,就是武松这个形象而形成的这么一个曲种,这在汉族的曲艺史当中是绝无仅有的。”
山东快书塑像
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赵连甲说:“在这个说故事塑造人物的艺术形式里头,山东快书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农民的意识。它最羡慕的人、最了不起的英雄形象是什么?是武松。这是农民的意识。身子高达一丈二,膀子张开有力量,脑袋瓜子似柳斗,俩眼一瞪像茶缸,胳膊伸出像房檩,皮锤一攥像铁夯,巴掌一伸簸箕大,手指头,扑扑楞楞棒槌长,这是武松的形象。小说、话剧、电影、绘画塑造的武松形象,都没有这艺术形象。”
20世纪20年代,武老二艺人进入济南。干什么呢?赶山会!当时最火的就是千佛山山会了,山会上拉弦儿的、唱曲儿的、打把式卖艺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艺人们各显神通,希望趁着人气多挣点饭钱。在这其中,山东快书,当时还叫“唱武老二的”,独树一帜,特别受欢迎。
赵连甲说:“山东快书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它了解群众心理。谁都知道武松打虎,最后把老虎打死了。这悬念已经没了,说书人怎么说这段?那就要把它的艺术特点、风格发扬出来,恐怖的、紧张的,变成松弛的、娱乐的。它把老虎拟人化了。‘武松一看真有虎,一身冷汗湿了衣裳,喝了十八碗酒,从这汗毛孔眼里,咝……全钻出去了。’它的语言就是农民的、生活的语言。‘老虎一见武老二呢?打心眼里喜得慌。这个大个可不小,两顿我还吃不光来。它两顿吃不光,人受得了吗?’你看,它是翻来覆去的,把紧张的变成幽默的,这也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不可能有的表现手段。”(www.daowen.com)
所长郭学东说:“当年在济南书坛,苟、黄、杨三人号称‘三大将’,‘苟’指的是山东落子艺人苟春盛,‘黄’指的是木板大鼓艺人黄春源,‘杨’呢,就是唱武老二的杨凤山。”
杨凤山唱武老二,口齿非常清楚,而且刻画人物生动,武松在他口中,就跟活了似的。因为杨凤山留有一条大辫子,人送绰号“杨大辫子”。他演唱的时候,喜欢着长衫,半文半武露出一条胳膊,大辫子往脖子上一盘,双目闪辉,出口就是碰头彩。动作洒脱,鸳鸯板打成嘟噜串。
经三纬一,也就是过去的南岗子,当年杨凤山就曾在这里支棚靠地,名气那是相当盛。可是,也正是这门艺术,让他把命都搭上了!
话说1923年6月的一天,杨凤山正在这唱着武老二呢,官府要枪毙土匪,刚好从旁边经过。不料,这个死囚一看见杨凤山,竟然冲他说上话了:“杨大哥,下辈子我再听你说武老二。你这哥们,我喜欢!”死囚的本意是喜欢听杨凤山说书,可官府的人一听,还“杨大哥”,这是同伙吗?一块抓了!
所长郭学东说:“杨凤山当时被拉到了处决现场,亲眼见到了死囚被砍头,当场就吓晕了。然后就不明不白地被押进了大牢,几天之后,还是书词公会的一些人把他保释出来的。”
杨凤山遭此飞来横祸,受了惊吓,大病缠身,竟然不出半月,就溘然长逝,年仅35岁。当时,他的儿子还尚在妻子腹中,临终前,杨凤山都没和自己的儿子见上一面,想来真是令人扼腕!不过,正是杨凤山的遗腹子,后来成了杨派山东快书创始人,将山东快书推上了新的高峰。他是何许人?又是怎么做到的呢?下文咱们接着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