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阿庆哥说济南:白雪楼上的山东琴书

阿庆哥说济南:白雪楼上的山东琴书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其中,有一种曲艺形式,可以说是生于济南,长于济南,有着浓郁的济南味儿,那就是北路山东琴书。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吕剧,也是从山东琴书演变而来的。根据流行地区、方言、风格的不同,山东琴书分为南路、东路、北路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各成体系。北路琴书的辉煌与滑坡20世纪50年代,可以说是北路山东琴书最辉煌的时光。经过这些年坚持不懈的抢救、挖掘、保护和变革,山东琴书总算是传承了下来。

阿庆哥说济南:白雪楼上的山东琴书

咱们济南,素有“曲山艺海”之美誉,和北京、天津并称曲艺界的“三大码头”,很多艺术流派和门类都是以济南为平台孕育发展起来并走向全国的。

在这其中,有一种曲艺形式,可以说是生于济南,长于济南,有着浓郁的济南味儿,那就是北路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是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以演唱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一门说书艺术。它产生于清代雍正年间鲁西南菏泽地区,迄今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曲牌体曲种中发展最成熟、最完备的一种曲艺形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山东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三大代表曲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吕剧,也是从山东琴书演变而来的。

山东琴书的发展离不开邓九如

山东琴书起初并不叫这个名字,早先干这行的是叫“打扬琴的”或者“唱小曲子的”。直到1933年,邓九如在天津广播电台演唱时,才正式把这种曲艺定名为“山东琴书”。说到这儿有人问了,邓九如何许人也?他就是北路山东琴书的创始人。

根据流行地区、方言、风格的不同,山东琴书分为南路、东路、北路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各成体系。北路琴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以咱们济南方言为代表的山东官话进行演唱。

其实,邓九如不是济南本地人,他15岁流落到济南,17岁跟着南路琴书艺人学唱琴书。正所谓在什么山唱什么歌,他学成之后,在不断的演出实践中,把济南方言“落地砸坑”的特色融入琴书当中,这一唱出来,果然大受欢迎。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非遗研究所所长郭学东说:“邓九如不愧为大家。他人聪明,天生嗓音条件也好,后天又很努力。比方说,过去我们曲艺都是说大书,说大书大部分都是跑梁子,行话叫‘趟口儿活’。也就是说,给你一个故事梗概,你可以现场即兴发挥。而邓九如呢,大部分是‘响口活儿’,也就是说实口实词。比如说他的《梁祝姻缘记》《王天宝下苏州》《棉花地》等许多中篇全都是实口实词,我们行话叫‘响口活儿’。每一个中篇,大约都有十几二十几段回目,全都是实口实词背下来的。”

北路琴书的辉煌与滑坡

20世纪50年代,可以说是北路山东琴书最辉煌的时光。为了适应咱们济南观众的欣赏口味,很多南路出身的琴书艺人也逐渐北路化了。像樊明万、杨芳鸿等人,都是和邓九如同时期的琴书艺人,他们当时在南岗子、新市场,也就是现在人民商场那一带唱,也是特别火。在那个电视还不普及的年代,老艺人们为济南人民奉献了一场又一场的视听盛宴。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山东琴书的发展就遭遇了断崖式滑坡。(www.daowen.com)

山东琴书表演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代表性传承人杨珀说:“我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咱传统艺术受到了冷落,那时候刚改革开放,流行音乐刚进来,山东琴书基本没有登台机会。我们知道这个是宝贝,但是观众不喜欢。我们出去演出,唱《甜蜜蜜》,三场就满,拿着扬琴上台,还没报曲目,观众就喊‘下去吧!’要是演员往上走,香蕉皮就扔上来,往下哄你。所以对琴书演员来说,那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

万幸的是,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邓九如的徒弟姚忠贤坚持了下来,没让北路山东琴书断了线。

杨珀说:“20世纪80年代末,我们曲艺团领导还有老艺术家,组织我们这些从事传统艺术的演员,找了一个阵地,就在趵突泉。所谓阵地,最早是在柳荫树下,用几个小马扎,然后我和我师父姚忠贤先生就天天在那儿唱,把一些传统曲目都恢复起来。后来又移到葡萄架下,算是条件改善点了吧。我们坚持了二十年,一天天看着后来趵突泉里的白雪楼建成,从那之后我们又有了演出的舞台。”

山东琴书的新变化

山东琴书,尤其是咱们的北路山东琴书,你一定要听现场。那种感染力,那种妙处,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每每出来演出,山东琴书都能博得满堂彩,被观众要求返场那是家常便饭。为什么呢?因为,如今的山东琴书又有了新的变化,它变得更具时代感,更时髦了。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代表性传承人魏务良说:“我们为了让观众更加喜欢山东琴书,从语言、音乐、内容上进行了革新。比如从语言上,更现代,和微信相关的‘你发过朋友圈吗’‘你加过附近的人吗’,还有‘做人三观得正啊’‘得尊老敬老啊’,我们唱起来,大家就非常喜欢。在内容当中,一些网络上的话题内容,比如说‘到底救谁’大家比较熟悉。媳妇问她对象:‘我掉水里去,你是先救你妈还是先救我?’在音乐上,比如我们演唱的《说唱脸谱》,大家也非常熟悉。我们用山东琴书把它翻译过来唱,这一唱起来,观众觉着,哎呀,这么亲切,这么熟悉,这么好玩啊!听起来,就非常愿意听,从而我们也达到了宣传、传承,让观众更喜欢琴书的目的。”

经过这些年坚持不懈的抢救、挖掘、保护和变革,山东琴书总算是传承了下来。

作为传承者,为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得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诱惑,守得住经典,创得出新意,这非常不容易。为此,我们应该向他们致以由衷的敬意,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山东琴书,以山东琴书为豪,让山东琴书在咱们济南的土地上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