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能展现老济南城市文化的,莫过于那些散布于城市之中的老街巷了。在众多的老街巷当中,有一条风韵独绝、堪称济南近现代人文历史气息最为浓厚的老街巷。它就是上新街。
上新街,北起泺源大街,南接文化西路,南高北低,两端有数米落差。据说自北向南行走,有步步高升之意,故称“上新街”。相关资料记载,上新街大概形成于民国初年。它不算长,大概400多米,也比较窄,只能容一排汽车通过。正是在这条老街附近,老建筑林立,众多社会名流、高官政要也扎堆居住过。
万字会旧址
上新街,起头就相当雄壮威武。最南端是一处气势宏大的仿古建筑群——万字会旧址,占了半条街,是上新街最大的院落,也是济南近现代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仿古建筑群。2006年,这个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高的围墙将建筑群和市井生活隔离开来,使其显得神秘又庄严。
万字会旧址,也叫“济南道院”,建于1934年,南北长215米,东西宽65米,坐北朝南,四进院落。建筑沿中轴线呈对称排列,中轴线上的建筑由南而北依次为照壁、正门、前殿、正殿、辰光阁,两侧建筑有配厢、引廊、八角亭等。建筑统一为朱红廊柱、青灰墙体、深褐门窗,斗拱额枋均施沥粉彩绘,是一座传统建筑造型与现代工艺技术相融合的仿木作殿堂建筑。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刘延常说:“济南万字会旧址,也就是当时的济南道院,是一座沿南北中轴线东西对称的仿木构古建筑院落群。它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比如说,南北中轴线上东西对称的主要通道承重部位都采用了西方建筑材料水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柱子,这在当时是很超前的。它的优点就是能承重、耐腐蚀,可以做到开间大。咱们传统建筑,比如说故宫、孔庙的大成殿、泰山的天贶殿等,虽然空间大,但是受木料所限,柱子太多,空间感并没有很强。咱们这个院落呢,从中线对称线到建筑本身,都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的柱子,这就把空间增大了。”
沿着围墙向北走不远,路对面有一处院子,这是上新街108号院。院子里面有一座样式别致的二层英式洋楼,它外部通体红砖,很是惹眼。虽然看上去破旧,但是风采依稀可见。据了解,这是当年日伪时期济南市市长朱桂山的宅第。建筑本身价值很大,是济南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中唯一的红砖小楼。时至今日,108号院也算是上新街最后的别墅院落了。
上新街108号院
在上新街,有个小卖部的门脸绝对是一景。它是一个中西合璧的门楼,外脸下边是西洋风格的拱券,上面则是传统的青砖牌坊屏墙,正中嵌着“景园”两个大字。这个景园的原主人是谁呢?据说是清末民初军阀王占元。他曾参加过甲午战争,是清军中高级将领之一,后来任湖北省省长、两湖巡阅使。(www.daowen.com)
上新街老居民徐靖说:“民间有一种说法,是说当初万字会旧址这个建筑群的设计者,本来的设想是把整个院落从街南头贯穿到街北头,但是最后到这里就停了,就是被景园给挡住了。”
老居民张兴级说:“原先,景园里面有好大的面积、好几道院子,还有小桥、流水、假山,很漂亮的。我小时候进去过。”
很多历史文化名人都在上新街留下过足迹。上新街80号,曾是中共山东地下省委的临时所在地;上新街44号,是济南“一代跤王”马清宗的故居。老舍先生,曾在上新街东边的南新街住过很长时间,他的邻居是有“甲骨文研究西方第一人”之誉的明义士。在济南老一辈知名画家中,黑伯龙和关友声都曾在南新街久居。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代京剧大师方荣翔几次搬家,都没有离开过南新街和上新街。
张兴级说:“省京剧团团长方荣翔,就在上新街西边的徐家花园京剧团宿舍住。他在南新街京剧团上班,我经常见到他出门去上班,他真是气度不凡的人啊!”
在上新街的最北头,还曾有一个特别繁华、热闹的商场,可能很多老济南人熟悉,它叫“劝业场”,意思是此处可以劝兴实业,后来又更名为“国货商场”,里面百货店、食品店、布店、鞋帽店、理发店、照相馆、电影院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据说老舍先生在济南住的时候,还经常在这听书呢。
徐靖说:“那时候放了学,上劝业场花2分钱,赁本小人书看。看《三国演义》《水浒》啊,非常过瘾,非常兴奋。回忆起来,几十年前的趣事,比现在看电视还要好来。”
每个济南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老城,它饱含着记忆深处的温暖,散发着历经风雨后积淀的深厚底蕴。如今的上新街,仿佛济南老街巷中的一位绅士贵族,虽然时隔百年,芳华不再,但依然气度非凡。有空不妨来这里走走,领略一下老济南别具一格的文化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